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的疾病,发病与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及反流物损伤胃黏膜有关,有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甚至出血等病变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
1.正常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
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能控制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破坏了幽门正常结构和功能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就容易反流入胃。例如,胃部分切除术后,幽门结构被改变,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胆汁等反流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盐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进而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
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并伴有疼痛。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尤其在进食后腹胀感更为明显,这与胃排空延迟以及胆汁反流影响胃的正常蠕动有关。
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一般在进食后或夜间呕吐较为常见。
2.其他症状
反酸:胃酸反流至食管可引起反酸症状,患者会感觉有酸性物质涌上口腔。
口苦:由于胆汁反流至口腔,患者常感觉口腔内有苦味。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能看到胆汁反流的征象,如胃内有黄色胆汁潴留,胃黏膜呈黄色改变等。同时,还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2.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
该检查可以监测食管内pH值和胆汁浓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例如,若检测到食管内胆汁反流的相关指标异常升高,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应避免过饱饮食,少食多餐,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以减少胆汁反流的机会。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腹内压,促进胆汁反流。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2.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这类药物可以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反流损伤。
胃黏膜保护剂:例如铝碳酸镁,它可以与胆汁酸结合,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的损伤,同时还能中和胃酸,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对于伴有明显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注意。儿童的胃黏膜较为娇嫩,在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的食物,如冷饮、过于坚硬的食物等。由于儿童表达症状可能不准确,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有无腹痛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其他疾病,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时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此外,老年患者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的温和、规律,体位的适当调整等,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妊娠期间使用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哺乳期用药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所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必要时再谨慎使用对妊娠和哺乳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