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非手术治疗有盆底肌训练(适用于轻、中度及手术前后患者,需注意腹压增加因素)、膀胱训练(适用于伴膀胱过度活动症者)、电刺激治疗(适用于中、轻度且盆底肌训练依从性差者);手术治疗有耻骨后尿道悬吊术(适用于中、重度非手术效果不佳者,需评估老年患者身体状况)、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适用于各种程度且希望创伤小、恢复快者);药物治疗为辅助手段,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女性主要用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盆底肌训练
原理与方法:盆底肌训练是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尿时的肌肉收缩动作),每次收缩持续至少3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尿道周围的支撑结构,从而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效果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坚持训练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对于有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因素的患者,在进行盆底肌训练的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因为腹压增加会影响盆底肌训练的效果。
适用人群:适用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以及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各年龄段均可进行,但老年患者可能需要家人协助进行正确的训练指导,以确保训练的规范性。
2.膀胱训练
原理与方法:膀胱训练包括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等。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通过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膀胱排尿节律,增强膀胱的控制能力。研究发现,膀胱训练对于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因膀胱过度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上班族可能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来进行膀胱训练,保证训练的规律性。
适用人群:适用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于有固定生活作息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实施训练计划。
3.电刺激治疗
原理与方法:通过将电极放置在盆底区域,给予适当强度的电刺激,促进盆底肌的收缩和恢复。电刺激可以分为表面电极刺激和植入电极刺激等方式。临床研究显示,电刺激治疗能够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尿道的闭合功能。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对电刺激的耐受性需要关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电刺激的参数。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设备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电刺激治疗,因为可能存在相互干扰的风险。
适用人群:适用于中、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那些盆底肌训练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二、手术治疗
1.耻骨后尿道悬吊术
原理与方法:通过手术将尿道周围的组织悬吊,增加尿道的闭合压力。该手术有多种术式,如Burch尿道悬吊术等。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临床研究表明,耻骨后尿道悬吊术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膀胱损伤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适用人群:适用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2.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
原理与方法:利用合成材料制成的吊带,通过微创的方式将尿道中段悬吊,提供支撑。TVT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TVT手术在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方面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进行调整。年轻患者可能对手术的美观性和术后恢复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而老年患者则更关注手术的安全性和长期效果。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适合那些希望创伤小、恢复快的患者。
三、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药物主要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增加尿道阻力来改善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尤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血压升高等。在儿童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中,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的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如盆底肌训练等,因为药物治疗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