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子宫内膜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性活跃生育期女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感染途径包括宫腔操作、性生活、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常见病原体有需氧菌和厌氧菌。病理改变为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等。临床表现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异常等,体征有子宫压痛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原体选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注意休息等,特殊人群治疗有特殊考虑
一、定义
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急性炎症。它是妇科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但其他年龄段女性也可能患病,比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等因素也有发病可能。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操作手术,由于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感染。对于进行宫腔操作的女性,无论是年轻女性还是绝经后女性,都存在感染风险,年轻女性可能因性生活活跃等因素增加操作后感染概率,绝经后女性则可能因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更易感染。
性生活:性生活活跃的女性,若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病原体可通过性交途径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比如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卫生等情况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宫颈炎、阴道炎等炎症,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病原体可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
2.病原体种类
常见病原体:主要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以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等。不同病原体的感染会导致不同的炎症反应,但都会引起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改变。
三、病理改变
子宫内膜会出现充血、水肿,有大量炎性渗出物,严重时内膜表面可形成溃疡。显微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细胞浸润表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病理改变在细节上可能有差异,但总体都是急性炎症的病理特征。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痛:多为持续性下腹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年轻女性和绝经后女性都可能出现,但疼痛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可能因性生活等因素导致炎症刺激更明显,绝经后女性可能因局部神经敏感度等因素感受有所差异。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发热情况在不同人群中可能有所不同,一般体质较好的年轻女性发热可能相对容易控制,而体质较弱的绝经后女性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波动较大。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伴有异味等。分泌物的变化在不同个体间有差异,一些女性可能分泌物增多较为明显,而一些可能相对较轻。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对于有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急性子宫内膜炎可能会打乱月经周期,影响月经量和经期时长。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压痛,宫颈举痛等。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时可发现相应体征,但具体体征表现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宫腔操作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最近是否有宫腔操作,性生活是否卫生等情况,这些信息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等检查,发现子宫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炎症状态下会出现相应变化。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通过涂片、培养等方法检测病原体,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以便针对性治疗。
4.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辅助诊断。B超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适用性类似,但绝经后女性可能因子宫萎缩等情况在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方法等。
六、治疗原则
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选用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联合抗生素治疗。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等情况导致的急性子宫内膜炎,在抗生素选择上可能需要更全面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性生活等,以促进炎症恢复。特殊人群如孕妇,在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绝经后女性由于局部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激素水平对炎症恢复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