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和荨麻疹的区别
疥疮由疥螨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表现为皮肤损害、夜间剧烈瘙痒及好发于薄嫩部位,依据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注意个人卫生并外用药物治疗;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红斑等,分急性和慢性,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需寻找并去除诱因,使用抗组胺药等治疗
一、病因方面
疥疮: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疥螨包括人型疥螨等,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同床睡觉等)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物、被褥等间接传播,在家庭及接触者之间传播迅速。任何年龄均可患疥疮,生活卫生条件差、人群密集场所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有疥疮患者接触史的人群更易发病。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某些化学物质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焦虑等)、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不同诱因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食用特定食物或感染病毒引发荨麻疹,成人可能因接触某种化学物质或精神压力导致发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疥疮:
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丘疹、水疱及隧道,丘疹约小米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肤色,可有炎性红晕;水疱常见于指缝等皮肤薄嫩部位;隧道为灰白色或浅黑色,长约0.5cm,是疥螨挖掘的通道,末端常有丘疹或水疱。
瘙痒:夜间瘙痒剧烈,这是因为疥螨在夜间活动频繁,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尤其儿童搔抓后可能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出现更明显的继发感染等问题。
好发部位:好发于皮肤薄嫩处,如手指缝、手腕屈侧、肘窝、腋窝、乳晕、脐周、腰部、下腹部、生殖器、大腿内侧等,婴儿还可累及头面部。
荨麻疹:
风团和红斑:皮疹为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皮疹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情绪。
不同类型荨麻疹表现:
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可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消失,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儿童急性荨麻疹若出现呼吸道黏膜受累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有的患者可持续数年,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与皮疹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等相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尤其在社交、工作等方面可能带来困扰。
三、诊断方面
疥疮:主要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如皮肤薄嫩部位的丘疹、水疱、隧道及夜间瘙痒剧烈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在隧道末端丘疹或水疱内找到疥螨即可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接触史,包括近期是否与疥疮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等情况。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反复发作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等)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皮疹特点、病程等,有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帮助寻找可能的病因,比如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因素及具体的过敏原,对儿童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尤为重要,可帮助家长避免让孩子接触相关过敏原。
四、治疗方面
疥疮:
一般治疗: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并煮沸消毒衣物和寝具,家庭成员或集体生活者应同时治疗。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硫磺软膏等,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婴幼儿皮肤娇嫩,使用药物浓度等需特别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使用方法。
荨麻疹:
一般治疗:寻找并去除诱因,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治疗感染病灶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等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注意药物的剂型、剂量等符合儿童用药特点,以确保安全有效。急性荨麻疹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慢性荨麻疹则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