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形成与尿液成分异常、泌尿系统局部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血尿等,检查方法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预防可通过饮水、饮食调整、治疗相关疾病、定期体检等,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和预防上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
泌尿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固体块状物,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二、形成原因
1.尿液成分异常:尿液中某些物质浓度过高,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超过了尿液的溶解度,就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结石。例如,尿钙增高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当尿钙排泄增多时,尿液中钙盐沉淀的机会增加。
2.泌尿系统局部因素
梗阻: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输尿管狭窄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局部潴留,使晶体物质沉积,促进结石形成。
感染:尿路感染时,细菌、脓块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使结石形成。同时,感染产生的酶等物质会改变尿液的酸碱度和成分,有利于结石形成。
尿路异物:尿路中的异物,如尿管、膀胱异物等,可作为结石的核心,诱发结石形成。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肾结石:可引起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绞痛。当结石活动刺激肾盂或输尿管黏膜时,可出现剧烈的肾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阵发性,疼痛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放射。
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输尿管绞痛,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辗转不安,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膀胱结石: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
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2.血尿:多数患者可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结石对尿路黏膜的损伤程度有关。
3.其他症状: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长期梗阻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无尿等表现。
四、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泌尿系统结石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尿路内的强回声光团,并能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及有无肾积水等情况。超声对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均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腹部平片可发现90%左右的阳性结石(含钙结石),能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尿路的解剖结构、结石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有无梗阻等情况。
CT检查:对于X线阴性结石(如尿酸结石)、较小的结石以及梗阻、感染等情况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可发现血尿、蛋白尿,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增多或脓尿,同时可分析尿液的酸碱度、尿钙、尿草酸、尿酸等成分,有助于寻找结石形成的病因。
血液分析:包括血钙、血磷、血尿酸、肌酐等指标的检测,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如高钙血症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导致肾结石形成;高尿酸血症与尿酸结石的形成相关。
五、预防措施
1.饮水:增加饮水量是预防泌尿结石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每日饮用足够的水,使尿量保持在2000-3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对于高温环境工作、出汗多的人,更要注意补充水分。
2.饮食调整
钙:适当摄入钙,低钙饮食反而会增加尿结石的风险,正常均衡饮食即可,避免过度限制钙的摄入。但要注意避免高钙食物的过量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
草酸:减少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如菠菜、苋菜、竹笋、巧克力、浓茶等。
尿酸:对于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其他: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蛋白质的过量摄入等。
3.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梗阻性疾病(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感染性疾病等,防止结石形成。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早期处理。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泌尿结石的发生和预防上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男性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尿路梗阻,从而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年轻女性如果有特殊的代谢异常等情况也需要关注。对于有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的落实,以降低泌尿结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