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B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症状(继发性痛经呈进行性加重、非经期有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紊乱)、不孕(约30%-50%患者伴有不孕,因盆腔内环境改变等影响生育)及其他症状(累及肠道可致腹痛等、累及泌尿系统可致尿频等)
一、疼痛症状
1.痛经
特点: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症后开始出现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常于月经开始前1-2天出现,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延续至整个经期。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痛经表现,且随着病情进展,痛经程度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发生机制: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期女性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痛经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2.慢性盆腔痛
表现:在非月经期间也会出现盆腔区域的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坠痛等。有研究表明,约1/3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慢性盆腔痛,其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的慢性盆腔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可能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社交活动。例如,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减少运动、降低工作参与度等。
病史相关: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若病情复发或未完全治愈,慢性盆腔痛可能会反复出现。
二、月经异常
1.经量增多
情况:患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延长。研究发现,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
原因: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子宫收缩不良,从而引起经量增多。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合并子宫腺肌病等,进一步加重经量增多的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女性的生殖系统生理特点使得子宫内膜异位症更易影响月经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若病情未得到控制,经量增多的情况可能会持续或加重。
2.月经周期紊乱
表现: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月经周期时长不稳定。例如,原本规律的月经周期可能会变为20天左右或40天左右来一次月经。
发生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从而引起月经周期紊乱。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的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比如,经常熬夜、过度劳累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月经周期紊乱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三、不孕
1.不孕情况
比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
机制: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引起盆腔内环境的改变,如盆腔粘连、输卵管粘连梗阻等,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例如,盆腔粘连会限制输卵管的蠕动,使卵子无法正常进入输卵管与精子结合;同时,盆腔内的炎症环境也不利于胚胎的着床。
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女性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育能力会逐渐下降,因为年龄越大,卵子质量下降,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可能会进展,进一步影响生育。女性患者由于自身生殖系统的特点,更容易受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的影响。
四、其他症状
1.肠道症状
表现:若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便血。例如,部分患者在月经期间会出现腹痛加重,同时伴有腹泻,而在非月经期间症状可能相对缓解,但也可能持续存在。
发生机制: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肠道,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出血,刺激肠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影响: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肠道症状。比如,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患者,肠道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2.泌尿系统症状
表现: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泌尿系统,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例如,异位的子宫内膜侵犯膀胱时,患者可能会在月经期间出现尿频、尿急加重的情况。
发生机制: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侵犯泌尿系统的器官,如膀胱、输尿管等,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泌尿系统症状。
病史相关:有泌尿系统相关病史的患者,若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使泌尿系统症状更加复杂,需要更综合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