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和全身症状如发热、精神状态改变等表现,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液体疗法(纠正脱水)、药物治疗(抗感染、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特殊人群(小儿)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注意事项,要综合小儿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以促健康恢复。
一、小儿肠炎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小儿肠炎常见症状,粪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严重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不同年龄小儿表现有差异,婴儿可能腹泻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幼儿及年长儿腹泻症状相对可能稍轻,但也需密切关注。例如,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肠炎多表现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
呕吐:部分小儿肠炎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可发生在腹泻之前或之后,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年龄较小的婴儿呕吐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2.全身症状
发热:小儿肠炎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可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甚至高热(39℃以上)。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发热程度可能不同,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往往发热相对较为明显。发热会使小儿身体代谢加快,消耗增加,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精神状态改变:病情较重时小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因为肠炎导致的腹泻、呕吐等引起体内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影响小儿的整体状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二、小儿肠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小儿肠炎患儿,需要调整饮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调整奶量及浓度,必要时可暂时改为腹泻奶粉等特殊配方奶。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给予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小儿需要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活动量,让身体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促进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和修复。
2.液体疗法
纠正脱水:根据患儿脱水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性质(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进行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度或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快速纠正脱水状态,恢复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例如,对于等渗性脱水一般补充等渗的液体,低渗性脱水补充含钠量较高的液体等。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精神状态等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
3.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肠道黏膜保护剂:某些肠道黏膜保护剂可保护肠道黏膜,如蒙脱石散等,它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覆盖在肠道黏膜表面,起到修复和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微生态调节剂:可补充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肠炎的康复。
三、特殊人群(小儿)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婴儿由于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在患肠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其症状表现,如腹泻次数、呕吐情况、精神状态等。在补液等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补液原则,因为婴儿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稍有疏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幼儿及年长儿虽然相对婴儿情况稍好,但也需要关注其饮食和休息情况,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
2.生活方式
患病期间小儿应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再次感染。家长要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减少病原体的摄入途径。
3.病史
对于有既往胃肠道疾病史的小儿,患肠炎时更要重视。需要详细询问既往病史,评估此次肠炎与既往疾病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既往疾病对此次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的相互作用。例如,既往有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儿,在选择喂养方式和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相关过敏原或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
总之,小儿肠炎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保障小儿的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