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原因是什么
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分娩过程相关因素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如人工流产术消毒不严格、操作损伤,放置或取出IUD时机不当、操作不规范;生殖道其他部位感染蔓延如阴道炎、宫颈炎蔓延;还有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病史因素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细菌侵入或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炎。
一、产后感染相关因素
1.分娩过程相关
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时,细菌容易上行感染宫腔,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生风险。正常情况下,胎膜起到阻挡细菌进入宫腔的屏障作用,胎膜早破后,细菌可沿阴道-宫颈-宫腔路径侵入,长时间的胎膜早破使细菌有足够时间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显示,胎膜早破≥12小时的产妇,子宫内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胎膜早破时间较短者。
产程延长:产程延长会使产妇生殖道局部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容易滋生繁殖。产程中产妇体力消耗大,宫颈口长时间扩张,细菌容易从阴道进入宫腔,而且产程延长可能导致多次阴道检查等操作,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比如,产程超过24小时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较正常产程产妇显著升高。
多次阴道检查:多次阴道检查会破坏阴道内环境的稳定性,增加细菌进入宫腔的可能性。每次阴道检查都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宫腔,尤其是在产妇抵抗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症。
2.胎盘、胎膜残留:胎盘、胎膜残留于宫腔内,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场所,会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会释放一些物质,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机制,使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改变。研究表明,产后胎盘、胎膜残留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远高于胎盘、胎膜完整娩出的产妇。
二、宫腔手术操作相关因素
1.人工流产术
手术消毒不严格:如果手术器械、手术环境等消毒不彻底,细菌容易在手术过程中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手术器械表面可能携带细菌,在进入宫腔操作时将细菌带入,手术环境中的空气中也可能存在细菌沉降到手术区域,从而导致感染。例如,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进行人工流产术,由于消毒不规范,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明显偏高。
手术操作损伤: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的防御功能受损,细菌更容易侵入并引起炎症。如过度搔刮宫腔会造成子宫内膜大面积损伤,破坏了子宫内膜的完整性,细菌就容易定植在损伤部位并引发炎症。
2.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IUD)
操作时机不当:在月经周期的非适宜时间放置或取出IUD,如在经期或临近经期时操作,此时宫颈口相对松弛,细菌容易进入宫腔引起感染。因为经期女性宫颈口开放,子宫内膜有创面,细菌容易逆行感染。
操作不规范:放置或取出IUD时,如果手术操作不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或者操作过程中对宫腔造成损伤,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不规范的操作会破坏宫腔内的正常环境,使细菌有可乘之机。
三、生殖道其他部位感染蔓延
1.阴道炎蔓延:阴道内的炎症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细菌可向上蔓延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时,阴道内的加德纳菌等细菌大量繁殖,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宫颈管上行进入宫腔,感染子宫内膜。研究发现,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女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比正常女性高数倍。
2.宫颈炎蔓延:宫颈部位的炎症如果向宫腔方向蔓延,也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宫颈炎时,宫颈管内的炎症分泌物增多,其中的细菌可逐渐侵入宫腔,累及子宫内膜。如淋病奈瑟菌引起的宫颈炎,容易导致炎症蔓延至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反应。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且有妊娠、分娩、宫腔手术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情况,所以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局部抵抗力减弱,也可能因细菌感染等原因发生子宫内膜炎,但相对育龄期女性发生率较低。
2.生活方式因素: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更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另外,不洁性生活也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生殖道,进而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性生活频繁且不注意卫生的女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性生活规律且注意卫生的女性。
3.病史因素:有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其生殖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再次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增加。既往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盆腔内的组织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损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有新的感染因素时,更容易累及子宫内膜引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