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区别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等,B超等可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一般、抗感染、手术等;慢性多由急性迁延或无急性史,由胆囊结石等引起,症状不典型,B超等可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饮食调整、对症、手术等,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胆囊炎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因包括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也可由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进入胆囊管引起梗阻从而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
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发作史。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改变,此外,细菌感染、胆囊排空障碍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一般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胆囊功能,进而诱发慢性胆囊炎。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
症状:突然发作的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若病情较重,体温可更高。疼痛往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
体征: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
症状: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可伴有消化不良、嗳气、腹胀等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可呈弱阳性或阴性。
三、影像学检查
急性胆囊炎:
B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囊壁增厚,通常超过3mm,还可见胆囊内结石影,胆囊周围可有渗出液等表现。
CT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炎症等情况,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慢性胆囊炎:
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结石影,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表现。
口服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有助于诊断慢性胆囊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右上腹绞痛、Murphy征阳性等)结合B超等影像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急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疾病鉴别。右侧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右侧腰部绞痛,向会阴部放射,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急性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等;消化性溃疡穿孔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肌紧张呈板状腹等。
慢性胆囊炎: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需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右侧胸膜炎、冠心病等鉴别。胃十二指肠疾病多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规律性疼痛等表现,胃镜检查可明确;右侧胸膜炎可有胸痛、咳嗽等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膜病变;冠心病可有心前区疼痛,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急性胆囊炎: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缓解疼痛,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细菌感染。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需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
饮食调整:建议低脂饮食,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对胆囊的刺激。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对症处理,如使用促消化药物等。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病,多与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儿科急腹症鉴别,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手术需谨慎评估。
孕妇:孕妇患胆囊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控制饮食、抗感染等,若病情严重需手术时,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胆囊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