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如何治疗
肩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科氏法等)和手术复位(用于复杂情况);固定有肩关节支具固定(固定3-4周,不同年龄等需调整)和石膏固定(注意血运等);康复治疗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中期逐步增加肩关节小范围活动,后期拆除固定装置后进行全方位活动及力量训练,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患者康复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肩关节脱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有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缓慢外展、外旋患肢并逐渐内收,利用足跟的杠杆作用使肱骨头复位。该方法基于力学原理,通过合理的力量施加使脱位的肱骨头回到关节盂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手法复位的力量和操作需要适当调整,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操作时更需轻柔精准,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复位前需评估其身体状况,确保能耐受复位操作。
还有科氏法等,科氏法适用于肩关节前脱位,操作时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患肢腕部,屈肘到90°,使肱二头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续牵引,轻度外展,逐渐将上臂外旋,然后内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线,此时即可复位。
2.手术复位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肩关节脱位,如肩关节脱位合并严重骨折、多次复发的肩关节脱位等,可能需要手术复位。手术复位的方式包括切开复位等。例如,当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且骨折块影响肱骨头复位时,需要切开显露,将骨折块复位并同时处理肩关节脱位。手术复位需要在严格的手术指征下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和术后恢复情况;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需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以降低手术风险。
二、固定治疗
1.肩关节脱位后固定的方式
肩关节支具固定:复位后常用肩关节支具进行固定,一般固定3-4周。支具固定可以限制肩关节的不必要活动,为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提供修复的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支具的选择和固定的松紧度需要调整,儿童由于骨骼仍在生长,固定时要避免过紧影响肢体血运和生长发育;成年患者则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合适的固定力度。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运动员在固定期间需要考虑如何在固定限制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尽量减少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石膏固定:也可采用石膏固定,将肩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石膏固定相对支具固定更加刚性,但透气性较差,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防止因石膏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可能减退,更要注意观察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复位固定后早期(1-2周内),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通过等长收缩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或家长的协助下进行,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儿童因不配合或错误操作导致康复效果不佳;成年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收缩的力度和时间。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的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考虑其日常活动对康复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中期康复
固定2-3周后,可逐渐进行肩关节的小范围活动,如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等活动,但活动范围要逐渐增加。此阶段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关注其关节活动时的耐受程度,避免因活动过度引起疼痛和损伤加重;对于年轻的运动员患者,则需要考虑如何逐步恢复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尽快回归训练和比赛。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爱好运动的患者在中期康复时要注重恢复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满足其运动需求,而从事办公室工作的患者则要兼顾恢复关节活动度和日常工作的需要。
3.后期康复
固定3-4周后拆除固定装置,开始进行全面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内旋等全方位的活动训练,以及力量训练,如利用哑铃进行肩关节的抗阻训练等。在后期康复中,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逐步增加训练强度;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关节损伤复发。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后期康复后要考虑如何将康复的关节功能应用到日常劳动中,而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则要确保肩关节功能恢复后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