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结构和生化异常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与进食或排便有关,受精神状态影响)、腹胀(自觉腹部胀满伴早饱感,进食易产气食物、特殊生理时期或肥胖人群易加重)、恶心与呕吐(可单独或伴发,一般无严重代谢紊乱,精神因素影响大)、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交替,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时期或老年易出现)及其他症状(烧心反酸、精神心理症状如疲乏失眠等,因肠-脑轴双向调节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结构和生化异常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与进食或排便有关,受精神状态影响)、腹胀(自觉腹部胀满伴早饱感,进食易产气食物、特殊生理时期或肥胖人群易加重)、恶心与呕吐(可单独或伴发,一般无严重代谢紊乱,精神因素影响大)、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交替,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时期或老年易出现)及其他症状(烧心反酸、精神心理症状如疲乏失眠等,因肠-脑轴双向调节形成恶性循环)
一、腹痛
特点: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轻重不一,一般不会进行性加重,多数与进食或排便有关。部分患者进食后腹痛可缓解,而部分患者排便后腹痛可缓解。例如,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各异,有的较为轻微,有的则较为剧烈,且疼痛部位不确切,可在腹部任何区域。
影响因素: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加重腹痛症状。对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比如学习压力大可能导致腹痛发作频率增加;而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发生变化,但腹痛的基本特点与其他人群相似。
二、腹胀
表现:患者自觉腹部胀满,可伴有早饱感。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减少。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腹胀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
相关情况:进食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后腹胀可能会加重。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腹胀更易发生;对于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可能会使腹胀感更明显,且由于胃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
三、恶心与呕吐
特点:恶心可单独出现,也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功能性胃肠病引起的恶心、呕吐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体重下降等严重代谢紊乱表现。例如,FD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恶心、呕吐,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后。
影响因素:精神因素对恶心、呕吐的影响较大,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对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饮食不规律、食物过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发生,而且儿童对呕吐引起的脱水等并发症更为敏感,需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胃肠道动力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且恢复相对较慢。
四、排便习惯改变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例如,IBS患者中,约有1/3表现为便秘型IBS,患者排便费力,粪便如羊粪状。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3次以上,粪便稀薄。IBS患者中也有1/3表现为腹泻型IBS,腹泻可为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在进食某些食物(如乳制品等)后可诱发腹泻。
排便习惯交替: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这种排便习惯改变与胃肠道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容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也较易出现排便习惯的异常,而且便秘在老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中更为常见,需要注意预防粪便嵌塞等并发症。
五、其他症状
烧心与反酸:多见于FD患者,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及反酸,与胃酸反流至食管有关。
疲乏、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疲乏、失眠、焦虑、抑郁等。这是因为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调节的肠-脑轴,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精神心理因素又会反过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长期患有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容易出现失眠,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症状。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本身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儿童患者在患病后,可能会因身体不适影响学习和生活,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精神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