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脱位医治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分手法复位(如Allis法、Stimson法)和手术复位(手法失败、陈旧性脱位或伴髋臼骨折等用切开复位);固定有皮肤牵引固定和石膏固定;康复治疗早期有肌肉收缩等练习,后期有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促进功能恢复。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髋关节脱位,可采用手法复位。常见的有Allis法,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侧,一助手固定骨盆,术者用同侧腋窝套住患肢腘窝部,向上提拉,同时用手推挤股骨下端,使股骨头复位。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新鲜髋关节前脱位和后脱位的患者,其原理是利用杠杆作用和肌肉牵拉的相反方向来使脱位的股骨头回到髋臼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均可尝试,但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和软组织的特点,手法复位相对成人可能更容易,但仍需谨慎操作,因为儿童的股骨头和髋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度用力可能导致二次损伤。
还有Stimson法,患者俯卧于检查台上,患肢下垂,术者握住患侧小腿,利用患肢的重力和肌肉松弛,逐渐增加牵引力量,使股骨头复位。这种方法对于某些髋关节后脱位也有较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肌肉发达或肥胖患者,利用重力作用辅助复位,减少了手法操作的力度要求,但同样需要专业医生判断适用情况。
2.手术复位
对于手法复位失败、陈旧性髋关节脱位(脱位时间超过3周)或者伴有髋臼骨折等复杂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通过切开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直接暴露股骨头和髋臼,将脱位的股骨头准确复位到髋臼内。手术复位能够更精确地将股骨头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合并有髋臼骨折等病理情况的患者,还可以同时处理骨折等问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手术复位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考虑到手术对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而成年患者则主要考虑脱位的严重程度和合并损伤情况来决定是否手术。
二、固定治疗
1.皮肤牵引固定
复位后常需要进行固定,皮肤牵引是一种常用的固定方法。通过在患肢皮肤上放置牵引带,利用牵引重量来维持股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防止再脱位。对于小儿髋关节脱位复位后,皮肤牵引固定较为常用,因为小儿皮肤较薄嫩,要选择合适的牵引带和牵引重量,一般牵引重量不宜过大,以能保持股骨头稳定又不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为宜。皮肤牵引固定的原理是通过持续的轻重量牵引,使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有利于股骨头保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促进关节囊等软组织的修复。
2.石膏固定
复位后也可采用石膏固定。将患肢固定在特定的位置,如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等,以维持股骨头的复位位置。石膏固定需要根据髋关节脱位的类型和复位后的情况来定制合适的石膏型。对于成人髋关节脱位复位后,石膏固定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固定环境,限制髋关节的活动,促进关节周围组织的愈合。但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因为儿童的皮肤敏感性较高,石膏过紧可能导致皮肤压疮等问题。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复位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肌肉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在卧床时尽量收紧大腿前面的肌肉,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反复进行。这种练习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肌肉收缩练习的强度和频率需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由于肌肉力量较弱,练习时间和强度不宜过长过大,以不引起患儿疲劳和疼痛为宜;成年患者则可以逐渐增加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同时,还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后期康复
拆除固定后进入后期康复阶段,主要是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如患者主动屈伸髋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脱位。肌力训练则包括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髋关节的外展、内收、屈曲、伸展等抗阻训练,通过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需要更加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而年轻患者则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以尽快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总之,髋关节脱位的医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及时准确的复位、适当的固定以及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