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什么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其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腹泻、腹痛等)、全身(发热、衰弱等)及肠外表现,诊断依靠结肠镜、钡剂灌肠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和孕妇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大部分患者病情慢性反复,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好,患者需定期随访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环境因素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有关。遗传因素上,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直系亲属中有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感染因素虽未找到直接病原体,但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可能参与发病。免疫因素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抗原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腹泻是最常见症状,轻者每日24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还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全身表现: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3.肠外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肠外表现,这些表现可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缓解或恢复。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最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确定病变范围,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镜下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质脆、出血,可附有脓性分泌物;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性浅溃疡。
2.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或有细颗粒改变,也可呈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可呈铅管状。
3.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炎症指标异常;粪便检查可见黏液脓血,显微镜下有红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五、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少渣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
2.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是治疗轻、中型患者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尤其适用于重型活动期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可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患者。
3.手术治疗:紧急手术指征为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择期手术指征为并发结肠癌变、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然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不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生长发育。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用药时需严格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和情绪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更温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跌倒等并发症。
3.孕妇患者:孕期患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早产、低体重儿等。治疗时需在妇产科和消化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孕期要密切监测病情和胎儿发育情况,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七、预后与随访
大部分患者病情呈慢性过程,有反复缓解与发作的特点。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急性暴发型、有并发症及年龄超过60岁者预后不良。患者应定期随访,一般病情缓解后每12年复查结肠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