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是怎么回事
小儿感冒是儿科常见多发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休息护理和饮食调整,预防要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一、小儿感冒的定义
小儿感冒是儿科常见的多发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比成人更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引发感冒。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
最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小儿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会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流感病毒在冬春季节容易流行,小儿由于免疫力相对低下,是流感的易感人群之一。
不同年龄的小儿对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6个月-2岁的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发生感冒。
2.环境因素:
气温突变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当气温骤降时,小儿若未能及时增添衣物,容易受凉,导致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易被病毒侵袭引发感冒。比如在季节交替时,早晚温差较大,如果小儿穿着不合适,就容易出现感冒症状。
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也会增加小儿感冒的风险。在密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中,病毒更容易传播,小儿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染病毒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流涕:小儿感冒时往往会出现流清水样鼻涕,初期较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鼻涕可能会变得黏稠。例如,感染鼻病毒引起的感冒,流涕症状通常较为突出。
鼻塞:由于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小儿会出现鼻塞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呼吸和吃奶,尤其在婴儿时期,鼻塞可能会导致吃奶困难。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这是因为上呼吸道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咳嗽可能会加重,且可能会有咳痰现象。
2.全身症状:
发热:小儿感冒时大多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低热较为常见,但也有部分小儿会出现高热。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中等度热或低热,持续时间不等。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热往往较为明显,体温可达到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烦躁不安:小儿发热时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尤其是婴儿,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体现。
食欲减退:感冒会影响小儿的消化功能,导致小儿食欲减退,不想进食。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小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同时会检查咽部,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表现。例如,病毒性感冒时咽部多为轻度充血,而细菌性感冒时咽部充血往往更为明显,且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往往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但这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仅凭血常规就确诊。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若小儿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升高,结合临床表现,高度怀疑流感病毒感染。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1.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让小儿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利于身体恢复。居住环境要保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
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以缓解鼻塞症状。对于婴儿,可使用吸鼻器轻轻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但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2.饮食调整:给予小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缓解发热引起的脱水,也有利于痰液的稀释。避免给小儿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鼓励小儿多进行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年龄的小儿活动量有所不同,例如,婴儿可以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散步;幼儿可以进行跑步、跳绳等运动,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家长也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3.避免交叉感染: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果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家中有成员感冒时,要注意隔离,避免与小儿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