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怎样治疗
颌骨骨折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固定恢复咬合和外形,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功能锻炼;复位方法有手法、牵引、手术复位;固定分外固定和内固定;术后要抗感染、口腔护理、调整饮食、功能锻炼;不同类型颌骨骨折有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如上颌骨骨折防颅脑损伤等,下颌骨骨折重恢复咬合关系且儿童要考虑生长,需综合多种措施达良好治疗效果恢复面部功能外形。
一、治疗原则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进行复位和固定,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同时注意预防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适用于骨折时间较短、骨折段移位不严重的情况。通过手法施加适当的力量,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对于一些轻度的颌骨骨折,可通过口腔内或面部的手法操作来实现复位。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可塑性较强,部分轻度骨折可能更适合手法复位,但操作时需格外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2.牵引复位
颅颌牵引:主要用于上颌骨骨折伴有颅底骨折的情况。通过在颅骨上安置牵引装置,利用重力等作用将上颌骨骨折段牵引复位。这种方法需要严格掌握牵引的力量和方向,以确保骨折段能够平稳复位。
颌间牵引:是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牙齿固定在一起,通过橡皮圈的牵引力量使下颌骨骨折段复位,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在青少年患者中,由于牙齿的发育情况,颌间牵引的操作需要考虑牙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影响,选择合适的牵引装置和力量。
3.手术复位
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中可通过切开皮肤、黏膜或骨膜,暴露骨折部位,然后用钛板、钛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段固定复位。手术复位能够更精确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三、固定方法
1.外固定
颅颌弹性绷带固定:常用于上颌骨骨折的辅助固定,通过弹性绷带将头部与上颌骨固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外固定的力量和时间需要谨慎考虑,避免固定不当影响骨折愈合或造成局部压迫损伤。
石膏帽牵引固定:主要用于伴有颅底骨折的严重上颌骨骨折的固定,通过石膏帽和牵引装置来维持骨折段的复位位置。对于患有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使用石膏帽牵引固定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出现并发症。
2.内固定
钛板内固定: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内固定方法。通过将钛板放置在骨折部位的两侧,用钛钉固定,使骨折段稳定。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仍在生长发育,选择钛板内固定时需要考虑未来骨骼生长对钛板的影响,以及钛板的规格是否适合儿童的骨骼尺寸。
四、术后处理及康复
1.抗感染治疗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要严格的抗感染措施,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骨折愈合。
2.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口腔含漱,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预防伤口感染。尤其是对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制动的患者,良好的口腔护理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降低口腔感染的风险。
3.饮食调整
术后初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避免食用过硬、过黏的食物,防止骨折段移位。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选择适合儿童咀嚼和吞咽的食物。
4.功能锻炼
在骨折固定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张口、咀嚼等功能锻炼,促进咀嚼功能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功能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难度。对于老年患者,功能锻炼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和恢复能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段移位或其他并发症。
五、不同类型颌骨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1.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骨折常伴有颅底骨折等情况,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颅脑损伤等并发症。复位和固定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等情况。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先稳定颅脑病情,再处理颌骨骨折。
2.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骨折较为常见,由于下颌骨的解剖特点,骨折后容易影响咀嚼功能。在治疗时,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是关键。对于儿童下颌骨骨折,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在固定时要考虑到未来牙齿的萌出和颌骨的生长,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材料,避免影响下颌骨的正常发育。
总之,颌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复位、固定、术后处理和康复等多种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面部功能和外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