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发病机制是神经调控失衡致排尿等症状异常,临床表现有排尿及其他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间歇导尿、膀胱训练、药物)和手术,还需考虑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神经系统病史患者的特殊情况。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神经系统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大脑对膀胱和尿道的调控中枢。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相关神经通路受损,进而影响膀胱的排尿控制。
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长期糖尿病会使外周神经受损,影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功能;脊髓损伤也是重要原因,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受阻,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失调。
2.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膀胱的充盈和排空受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精细调节。当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时,这种调节失衡,可能表现为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或收缩无力,尿道括约肌松弛或痉挛等,从而引起排尿困难、尿失禁、残余尿量增加等一系列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排尿症状
尿失禁:可分为充盈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等。例如,当膀胱逼尿肌无反射时,膀胱过度充盈,压力超过尿道阻力,就会出现充盈性尿失禁;而逼尿肌不稳定时,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强烈尿意但难以控制排尿。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起始困难、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这是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等原因导致尿液排出受阻。
残余尿量增加:正常情况下膀胱残余尿量很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膀胱排空障碍,残余尿量会明显增多,长期残余尿量增加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并发症。
2.其他症状:长期神经源性膀胱还可能导致上尿路损害,出现肾积水等,患者可能出现腰部胀痛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例如,若患者有脊髓损伤病史,且出现排尿异常,需高度怀疑神经源性膀胱。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等,以及泌尿系统检查,如耻骨上区是否有膨隆的膀胱等。
3.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可检测出逼尿肌的收缩功能、膀胱顺应性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了解膀胱残余尿量、肾脏形态等;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脊髓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残余尿量较多的患者,可定期进行间歇导尿,以排空膀胱,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适用于不能自主排尿且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间隔时间等。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方法,改善膀胱的功能。例如,指导患者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同时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增强盆底肌力量,有助于改善排尿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尿道括约肌痉挛等,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但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护理和治疗中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不当治疗方法,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膀胱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评估。
2.老年患者: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权衡利弊,如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等。同时,要注意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症状表现和治疗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由于女性尿道较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加强会阴部的护理等。
4.有神经系统病史患者:对于本身已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时要与原发病的治疗相互协调。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时要考虑到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等对膀胱功能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