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症状及治疗
肩周炎有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怕冷等症状,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体后拉手)和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仪治疗);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不同人群用药有差异。
一、肩周炎症状
1.疼痛
早期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可能有所差异。例如,中老年患者因肩关节退变等因素引起的肩周炎,疼痛可能相对较为顽固;而年轻患者若因外伤等因素导致的肩周炎,疼痛特点可能与中老年患者有所不同,但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长期从事肩部过度活动工作的人群,如打字员、厨师等,肩部肌肉劳损基础上发生的肩周炎,疼痛可能在劳累后明显加重。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年龄因素对肩关节活动受限有影响,中老年人群随着关节退变,活动受限可能相对更明显且进展较快。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状态,从而影响活动受限的程度和恢复情况。有肩部外伤病史或既往有肩部疾病史的人群,其肩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更困难。
3.怕冷
患者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怕冷的感受和表现可能不同。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寒冷工作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肩部怕冷的症状,且可能会加重肩周炎的病情。有肩周炎病史的人群,在寒冷刺激下,肩部血液循环可能进一步变差,导致疼痛等症状加重,所以更需要注意肩部保暖。
二、肩周炎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功能锻炼
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标记,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这种锻炼可以改善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各年龄段的肩周炎患者都有一定帮助,但不同年龄患者的锻炼强度和进度需要适当调整。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肩部损伤;年轻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锻炼强度。有肩部严重疼痛或急性炎症期的患者,不宜进行过度的爬墙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用健侧手拉住患侧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该锻炼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后伸活动度,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适用,但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肩部前屈活动较多,体后拉手锻炼可以针对性地改善后伸功能受限的情况。对于有肩部既往手术史或严重肌肉萎缩的患者,体后拉手锻炼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避免因肌肉力量不足导致再次损伤。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常用的热敷方法有热水袋热敷、中药热敷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需要适当调整。中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烫伤;年轻患者可以适当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但也要注意避免烫伤。有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热敷。
理疗仪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肩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肩部损伤组织的修复。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理疗仪治疗的参数设置不同。中老年患者身体代谢相对较慢,理疗仪治疗的强度可以适当降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增加治疗强度,但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植入装置的患者,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功能的理疗仪治疗。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