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组织肿胀原因
踝关节肿胀由多种因素引起,创伤性因素包括急性扭伤和骨折,急性扭伤因行走或运动时踝关节突然内翻等致周围组织损伤肿胀,青少年、老年人、女性因不同特点易出现;骨折因骨折端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致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肿胀,儿童、老年人、绝经后女性有不同表现。炎症性因素有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致滑膜炎症肿胀,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盐结晶沉积致急性炎症肿胀)和感染性炎症(病原体感染致组织肿胀,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易患情况)。其他因素有慢性劳损(长期使用踝关节致软组织慢性损伤肿胀,中青年、女性易受影响)和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曲张等致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积聚肿胀,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易出现)。
一、创伤性因素
1.急性扭伤:多因行走或运动时踝关节突然内翻或外翻导致,如在不平地面行走、运动时急停急转等情况。当发生扭伤时,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血管等组织受到牵拉或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从而引起组织肿胀。例如,有研究表明,踝关节急性扭伤后,受伤部位在数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这是由于局部血管损伤后血液和组织液外渗所致。在不同年龄段中,青少年由于运动较为活跃,发生急性扭伤导致踝关节肿胀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周围组织弹性下降,即使轻微的扭伤也可能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肿胀。女性在穿着高跟鞋等不利于踝关节稳定的鞋子时,发生急性扭伤的风险增加,进而导致肿胀的可能性增大。
2.骨折:踝关节骨折时,骨折端的出血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会引起组织肿胀。比如内踝骨折、外踝骨折或三踝骨折等,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肿胀。不同年龄阶段骨折导致肿胀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肿胀可能相对成人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组织较为疏松;老年人骨折后,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较慢,且发生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会加重肿胀情况。女性在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发生踝关节骨折的概率升高,且骨折后肿胀恢复相对更慢。
二、炎症性因素
1.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踝关节时,关节滑膜出现炎症反应,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导致滑膜充血、水肿,进而引起踝关节组织肿胀。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发病年龄通常在20-45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踝关节肿胀会反复出现,且随着病情进展,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同时还会伴有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踝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踝关节突然出现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发病也有所增加。高嘌呤饮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踝关节肿胀。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海鲜、动物内脏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增加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概率,从而引发踝关节肿胀。
2.感染性炎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踝关节周围组织可引起感染性炎症,导致组织肿胀。如化脓性关节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关节腔出现化脓性炎症,滑膜充血水肿,关节液增多,表现为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发热,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炎症导致踝关节肿胀;老年人如果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后发生踝关节肿胀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且伤口愈合能力差,感染容易扩散导致肿胀加重。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也可能增加感染性炎症导致踝关节肿胀的风险。
三、其他因素
1.慢性劳损:长期从事站立、行走、奔跑等需要频繁使用踝关节的工作或运动,如运动员、教师等,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长期受到反复的应力刺激,导致慢性损伤,出现组织水肿、增生等改变,引起踝关节组织肿胀。这种情况在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运动强度较大且运动方式不正确的人群。女性如果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跟过高、鞋底过硬等,会增加踝关节的负担,更容易出现慢性劳损导致的肿胀。
2.血液循环障碍: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可影响踝关节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积聚,引起肿胀。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栓阻塞静脉血管,血液回流不畅,踝关节及下肢会出现肿胀,同时可能伴有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踝关节肿胀;女性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也可能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踝关节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