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什么病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病因有病原体感染(性传播及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经期卫生不良等)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临床表现有下腹疼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预防需注意性生活、经期卫生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盆腔炎的定义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二、盆腔炎的病因
1.病原体感染
主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以及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是高发人群,这与她们的性活动较频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黏液机械防御功能较差等因素有关。例如,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小、性交过频等不良性行为会增加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盆腔炎。
另外,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性交等,也容易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例如,经期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性交或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感染。例如,刮宫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破坏子宫黏膜屏障,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条件。
三、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疼痛:常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例如,患者行走时会感觉下腹有坠胀、疼痛不适,性交后这种疼痛会明显加剧。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如分泌物颜色发黄、质地浓稠,且伴有臭味。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可伴有寒战。
其他症状:可伴有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若有腹膜炎,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例如,医生按压患者下腹部附件区域时,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四、盆腔炎的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生育史以及近期是否有宫腔内手术操作等情况。
2.症状与体征: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宫颈分泌物或后穹窿穿刺液涂片、培养可找到病原体。例如,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了解盆腔内器官的情况,如是否有输卵管增粗、盆腔积液等,但B超检查对于盆腔炎的诊断特异性不高。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五、盆腔炎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等药物。
2.手术治疗: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盆腔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情况。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
六、盆腔炎的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保持性生活清洁,避免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2.做好经期卫生:选用合格的卫生巾和护垫,经期避免性交、盆浴等。
3.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严格掌握宫腔内手术操作的适应证,手术应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术后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预防感染。
4.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低,且性意识开始萌发,性行为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性健康教育,让她们了解盆腔炎等性传播疾病的危害,避免过早、过频的性行为,同时注意经期卫生。
2.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在性生活中要注意卫生,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在孕前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如有生殖道感染等情况应及时治疗,以降低孕期发生盆腔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3.绝经期女性: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一旦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这类女性再次发生盆腔炎的风险较高,要注意个人卫生,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下生殖道感染,在性生活中应更加注意卫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