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常见妇科疾病,由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非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发病机制有神经内分泌失调及子宫内膜局部调节异常;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和经量异常;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超声、基础体温测定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及有生育要求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1.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例如,青春期女性HPO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雌激素波动,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正常调控而发生异常出血。
2.子宫内膜局部调节异常:子宫内膜中的前列腺素、血管活性胺等物质异常,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导致子宫出血异常。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周期紊乱:可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推迟或不规则,经期时长时短。比如有的患者月经周期可能从原本的28天左右变为15天或40天左右。
2.经量异常:经量可增多,如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也可表现为经量减少,但这相对较少见。例如,有的患者一次月经的失血量可能超过80ml,符合月经过多的诊断标准。
三、分类
1.无排卵性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因HPO轴发育不完善,围绝经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都容易出现无排卵的情况,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增生过长,导致子宫出血。
2.排卵性功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常见类型有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足是由于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等情况。比如了解患者既往月经是否规律,有无服用过影响月经的药物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查看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例如,无排卵性功血患者超声下可能显示子宫内膜增厚。
基础体温测定: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者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基础体温双相,但下降缓慢。
激素测定:测定性激素六项等,了解体内激素水平。如无排卵性功血患者雌激素水平可呈持续低水平或波动,孕激素水平低;黄体功能不足者孕激素水平低于正常卵泡期。
诊断性刮宫:既能明确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又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诊断性刮宫。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纠正贫血,改善全身状况。给予富含蛋白质、铁剂的食物,严重贫血者可输血治疗。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血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药物。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围绝经期患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为主。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以补充孕激素为主,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以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为主。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的顽固性功血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由于其HPO轴尚未成熟,对功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出现严重贫血等并发症。应密切关注月经情况,一旦出现月经紊乱等异常,及时就医,早期干预,避免因长期出血导致贫血等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因为青春期女性可能因月经异常产生焦虑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影响内分泌,加重病情。
2.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功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对于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功血本身,还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对于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应适时考虑手术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
3.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治疗时要优先考虑不影响生育功能。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尽量选择对生殖功能影响较小的方法,如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以帮助患者顺利受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殖内分泌情况和排卵情况,确保在治疗功血的同时不影响患者的生育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