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治疗肩周炎需选取局部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和远端配穴(如合谷、曲池),针刺方法有毫针针刺、温针灸、穴位注射,不同证型(风寒湿痹型、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络型)针灸治疗有调整,且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体质虚弱者)针灸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穴位选取
1.局部穴位
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该穴位对肩部病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针刺肩髃穴可改善肩部的气血运行,缓解肩周炎导致的疼痛与活动受限。
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针刺肩髎穴有助于疏通肩部经络,减轻肩周炎患者的肩部不适。
肩贞穴: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此穴位对于肩周炎引起的肩部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针刺肩贞穴可以调节肩部的气血流通。
2.远端配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刺合谷穴具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对于肩周炎导致的上肢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它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改善肩部的病症。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针刺曲池穴能够起到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对肩周炎引起的肩部及上肢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助于改善肩部的气血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带来的不适。
二、针刺方法
1.毫针针刺
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等手法。进针深度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穴位所在部位而定。对于肩部的穴位,进针深度通常在0.5-1.5寸左右,要避免针刺过深损伤内部组织。针刺得气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进行行针,以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为准,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2.温针灸
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艾条段进行温灸的方法。选取上述局部穴位或远端配穴进行温针灸,艾条段一般长约2-3厘米,待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起出毫针。温针灸可以利用艾灸的温热效应与针刺的刺激相结合,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寒湿凝滞型的肩周炎患者效果较好,能够促进肩部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僵硬。
3.穴位注射
可选取上述穴位,用注射器抽取一定剂量的药液(如维生素B12注射液等),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推注药液。一般每穴注射0.5-1毫升药液。穴位注射可以将药物的药理作用与针刺的刺激作用相结合,增强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
三、不同证型的针灸治疗调整
1.风寒湿痹型
除了选取上述常规穴位外,可加取风门、风池等穴位以加强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针刺手法上可适当加重补法,温针灸的应用可更为频繁,以增强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通过加强对风寒湿邪的驱散,改善肩部因风寒湿痹导致的疼痛、沉重、活动不利等症状。
2.气血亏虚型
在选取穴位时,可加取足三里、气海等穴位以补益气血。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可适当配合灸法,如隔姜灸气海、足三里等穴位,通过补益气血,促进肩部气血的充足,改善因气血亏虚导致的肩部肌肉萎缩、无力及疼痛等症状,增强肩部的功能恢复。
3.瘀血阻络型
可加取膈俞、血海等穴位以活血化瘀。针刺手法上可适当加重泻法,穴位注射时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丹参注射液等,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肩部经络的瘀血状态,缓解因瘀血阻络导致的肩部刺痛、固定不移、活动受限等症状,促进肩部气血的通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由于儿童肩部肌肉、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针灸治疗时应特别谨慎。尽量避免对儿童进行针灸治疗,若必须进行,应选择极细的针具,进针深度要极浅,手法要轻柔,且要充分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恐惧导致肌肉紧张影响操作及治疗效果,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2.孕妇:孕妇的肩部穴位针刺需格外小心,尤其是肩井等位于肩部近颈部的穴位,针刺肩井穴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有导致流产的风险,所以孕妇一般不建议进行针灸治疗肩周炎,若有特殊情况需要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操作下谨慎进行,且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采取最安全的操作方式。
3.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针刺肩部穴位时,进针要更加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骨折等意外。同时,老年人的耐受力相对较弱,留针时间不宜过长,行针手法要适中,要密切关注老年人在针刺过程中的反应,确保治疗安全。
4.体质虚弱者:体质虚弱者在针灸治疗时,进针宜浅,手法宜轻,可选择卧位进行针刺,以防止晕针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温针灸等刺激较强的方法,要根据体质虚弱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治疗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