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诊血尿是不是癌
判断血尿是否由癌症引起,需先明确血尿定义(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分肉眼和镜下血尿)和类型(初始、终末、全程血尿对应不同病变部位),全面评估患者基本情况(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再进行详细临床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MRI、静脉肾盂造影)、内镜检查(膀胱镜、输尿管镜和肾镜),之后通过多学科会诊综合判断,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检查时需注意各自适用的检查方法及身体耐受性等特殊事项。
一、明确血尿的定义和类型
1.定义: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肉眼可见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色;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2.类型:根据血尿出现的阶段,可分为初始血尿、终末血尿和全程血尿。初始血尿提示病变多在尿道;终末血尿提示病变多在膀胱颈部或后尿道;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多在肾脏、输尿管或膀胱。
二、全面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1.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患血尿相关癌症的风险有所不同。老年人患泌尿系统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膀胱癌、肾癌等。男性患前列腺癌、膀胱癌的概率高于女性,而女性患肾盂癌等的情况也需关注。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泌尿系统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芳香胺类、染料、皮革等,也会增加患癌风险。此外,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也可能与血尿及癌症相关。
3.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结核等病史的患者,可能因疾病迁延不愈增加患癌风险。家族中有泌尿系统癌症病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
三、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不仅可以明确血尿的存在,还能检测尿蛋白、白细胞等指标,帮助判断是否合并感染等其他情况。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通过收集尿液中的细胞进行检查,查找癌细胞。该检查简单无创,但阳性率相对较低,尤其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价值有限。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膀胱肿瘤抗原(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可辅助膀胱癌的诊断。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其他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膀胱、前列腺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性病变。对肾脏和膀胱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且无辐射,对人体相对安全。
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更准确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较小的肿瘤及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肾脏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MRI检查:在软组织分辨方面优于CT,对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独特优势。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RI可作为替代检查方法。
静脉肾盂造影(IVP):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肾盂、输尿管等泌尿系统显影,观察尿路的形态和通畅情况,有助于发现肾盂、输尿管的占位性病变,但对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3.内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对于怀疑膀胱癌的患者,即使其他检查未发现异常,也建议进行膀胱镜检查。
输尿管镜和肾镜检查:对于怀疑输尿管或肾脏病变的患者,可通过输尿管镜或肾镜直接观察输尿管和肾盂、肾盏的情况,并进行活检,明确诊断。但该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四、多学科会诊与综合判断
确诊血尿是否由癌症引起,需要泌尿外科、肿瘤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血尿较为少见,癌症的可能性相对更低,但也不能忽视。儿童进行检查时应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和创伤。如必须进行有创检查,应充分评估风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孕妇:孕妇出现血尿时,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检查方法,如CT检查,如需进行,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可优先选择B超等安全的检查方法。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对于一些无法耐受有创检查或手术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或姑息治疗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