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因颈椎退变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引发,发病机制与颈椎结构退变、不良生活方式、外伤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物理、药物)和手术,治疗需考虑人群个体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
一、发病机制
颈椎的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发生退变时,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周围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例如,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后,髓核突出,向后外侧方压迫相邻的神经根;钩椎关节增生,向侧方突出,也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这种机械性的刺激或压迫会引起神经根的炎症反应,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颈椎退变的进程可能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概率增加。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颈椎承受的压力不均衡,更容易加速颈椎退变,从而增加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风险。有颈椎外伤病史的人群,颈椎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也可能诱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放射性疼痛,可从颈部向肩部、上肢放射。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酸痛、刺痛、灼痛等。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疼痛,同时上肢出现放射性的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疼痛感受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敏感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病变对神经根刺激的程度。
2.麻木:上肢常出现麻木感,可涉及手指。麻木的范围与受压神经根的支配区域相关。比如,若颈5神经根受压,麻木可能涉及上臂外侧;颈6神经根受压,麻木可能涉及前臂外侧及拇指、食指等。麻木症状可能会在长时间保持某一体位后加重,活动后有所缓解。
3.肌力下降: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能出现肌力减退,严重时可影响上肢的精细动作,如持物不稳、握力减弱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肌力下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书写、拿取玩具等活动;对于成年患者,可能会影响工作中的操作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包括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压颈试验时,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时,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患侧颈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将其上肢外展,若患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操作力度等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等发育尚未完全,操作需更加轻柔。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通过X线片可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改变,有助于初步判断颈椎的退变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等有一定差异,儿童颈椎生理曲度相对较浅,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正常的生理曲度。
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情况等。MRI可以直观地看到神经根是否受到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等,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MRI检查时,一般是安全的,因为MRI不使用辐射。
四、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开始时重量较轻,逐渐增加。对于儿童患者,牵引治疗需非常谨慎,要严格控制牵引重量等参数,避免对颈椎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理疗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需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暴力按摩;理疗包括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不同年龄患者在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力度等的适宜性,儿童皮肤娇嫩,按摩等物理治疗的力度要轻柔。
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
2.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根受压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儿童患者一般较少采用手术治疗,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
总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与颈椎退变等多种因素相关的疾病,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在面对不同人群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