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夜间明显、可被非甾体类抗炎药暂时缓解但停药易复发,儿童青少年相对常见,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有相关病史者需鉴别)及局部压痛和肌肉痉挛(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周围肌肉反射性痉挛,儿童更明显,无特殊性别倾向,长时间不良姿势可能加重,有骨骼疾病病史者需综合评估);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见直径小于2cm的瘤巢及周围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儿童骨质硬化程度可能较轻,有骨骼疾病病史者需仔细分析对比)、CT(能更清晰显示瘤巢,可发现小于1cm的瘤巢及内部钙化或骨化影,对制定治疗方案重要,儿童CT扫描需注意辐射剂量,有骨骼病史者可精准辨别)、MRI(在显示瘤巢周围水肿及软组织反应有优势,瘤巢在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伴水肿带,对不典型病例助于明确诊断,儿童骨骼骨髓组织与成人不同但可诊断,有骨骼病史者可更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好发部位为全身各部位骨骼,以长骨骨干、干骺端多见,下肢股骨、胫骨常见,儿童青少年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无明显性别差异,经常下肢运动人群概率相对较高,有骨骼生长发育相关病史者需警惕。
一、临床表现
1.疼痛
骨样骨瘤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夜间痛较为明显,有时可影响睡眠。疼痛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可被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暂时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疼痛的发生与肿瘤内的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肿瘤组织会释放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在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代谢活跃有关;在性别上无明显的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剧烈运动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疼痛症状,有相关研究表明,过度运动的人群中骨样骨瘤引起疼痛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人群,若既往有骨骼相关疾病史,可能会影响对骨样骨瘤疼痛症状的判断,需要仔细鉴别。
2.局部压痛和肌肉痉挛
病变部位局部有明显压痛,由于疼痛刺激,周围肌肉可出现反射性痉挛。例如,当骨样骨瘤发生在下肢长骨时,患者下肢肌肉可能会因疼痛而出现痉挛,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这种肌肉痉挛在儿童中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肌肉神经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对疼痛的反应更敏感。在性别上无特殊倾向;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可能会加重局部肌肉痉挛的程度;有骨骼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肌肉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与无病史人群不同,需要综合评估。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病变部位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一般小于2cm,称为瘤巢,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瘤巢周围的骨质硬化是由于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性增生所致。在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硬化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骨质相对较软,硬化程度可能相对较轻;性别差异在X线表现上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会影响骨质的X线表现,但与骨样骨瘤本身的X线表现关系不大;有骨骼疾病病史的人群,其原有的骨骼病变可能会干扰对骨样骨瘤X线表现的判断,需要仔细分析对比。
2.CT表现
CT检查对于瘤巢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准确发现直径小于1cm的瘤巢,瘤巢内可见钙化或骨化影。CT可以从不同层面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在年龄上,儿童的骨骼结构与成人不同,CT扫描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但对于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与成人相似;性别对CT表现无明显影响;生活方式中,运动等因素不影响CT的影像学表现;有骨骼病史的人群,CT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辨别骨样骨瘤的病变情况,与原有病变进行区分。
3.MRI表现
MRI在显示瘤巢周围水肿及软组织反应方面具有优势,瘤巢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周围有水肿带。对于一些X线和CT表现不典型的病例,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在年龄方面,儿童的骨骼骨髓组织与成人不同,MRI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同样可以用于诊断;性别差异在MRI表现上不突出;生活方式对MRI表现无影响;有骨骼病史的人群,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样骨瘤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三、好发部位
骨样骨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但以长骨的骨干、干骺端多见,也可见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在长骨中,下肢的股骨、胫骨较为常见。在年龄上,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因为该部位是骨骼生长活跃的区域;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下肢运动的人群,长骨发生骨样骨瘤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有骨骼生长发育相关病史的人群,需要警惕骨样骨瘤在长骨部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