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是如何引起的
慢性宫颈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性生活过于频繁)、化学物质刺激(阴道冲洗不当,长期使用刺激性避孕药)及其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自身免疫因素)
一、病原体感染
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有多种亚型。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中的癌基因E6、E7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引起慢性宫颈炎。大量研究表明,约70%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也是慢性宫颈炎发展为宫颈癌的重要潜在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感染HPV,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接触到HPV,而有多次流产史、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的女性感染高危型HPV后发生持续感染进而引发慢性宫颈炎的风险可能更高。
2.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感染宫颈柱状上皮细胞。它可产生一些毒性物质,如热稳定和热不稳定毒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宫颈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等,进而引发慢性宫颈炎。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有多个性伴侣、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生活方式的女性感染风险增加,同时,既往有沙眼衣原体感染病史的女性再次感染后更易发展为慢性宫颈炎。
3.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它感染宫颈后,可引起急性宫颈炎症,如果急性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转为慢性宫颈炎。性活跃、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的几率较高,并且这类人群发生慢性宫颈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有淋病奈瑟菌感染病史的女性再次感染后病情迁延不愈更容易发展为慢性宫颈炎。
二、机械性刺激或损伤
1.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造成宫颈黏膜的撕裂;流产手术(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药物流产)对宫颈组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宫颈部位的手术,如宫颈锥切术等,都可能导致宫颈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一旦宫颈受到损伤,病原体就更容易侵入宫颈组织,从而引发慢性炎症。例如,多次流产的女性,宫颈反复受到损伤,其发生慢性宫颈炎的概率明显高于未经历过流产的女性。不同年龄经历分娩、流产或手术的女性风险不同,育龄期有生育史或流产史的女性是高发人群,而有多次手术史的女性风险更高。
2.性生活过于频繁:性生活过于频繁会增加宫颈局部受到机械性刺激的频率,使宫颈组织处于一种相对“疲劳”和易受损的状态,同时也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例如,每周性生活次数过多的女性,宫颈黏膜长期受到摩擦等刺激,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慢性宫颈炎。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性生活频率较高的女性,更需注意性生活的适度,以降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风险。
三、化学物质刺激
1.阴道冲洗不当:有些女性过度讲究卫生,经常使用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这样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阴道的自净作用受到影响,宫颈黏膜也会受到刺激,容易引发慢性炎症。例如,长期使用浓度过高的妇科洗液冲洗阴道的女性,患慢性宫颈炎的可能性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可能存在过度阴道冲洗的情况,但相对来说,有较高卫生保健意识但缺乏正确知识的中青年女性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2.长期使用刺激性避孕药:某些含有刺激性成分的避孕药,长期使用时可能会对宫颈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导致宫颈局部炎症反应。虽然不同个体对避孕药的反应存在差异,但长期使用这类刺激性避孕药的女性发生慢性宫颈炎的风险可能会高于不使用此类避孕药的女性。有长期服用避孕药避孕史的女性需要关注自身宫颈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四、其他因素
1.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女性,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宫颈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慢性宫颈炎。此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也为病原体感染宫颈创造了条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有长期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患慢性宫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年轻的女性群体中,不良生活方式较为常见。
2.自身免疫因素:当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时,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对宫颈组织的识别和保护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宫颈组织反复受到病原体的攻击或出现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慢性宫颈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发生慢性宫颈炎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这类女性需要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同时,密切关注宫颈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炎症指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