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韧带损伤怎么办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包括急性期处理、损伤程度评估、根据损伤程度治疗及康复治疗。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评估损伤程度包括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轻度损伤多保守治疗,中重度损伤可能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分固定期间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度锻炼,及拆除固定后的平衡、本体感觉和力量训练,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立即停止导致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活动,避免受伤踝关节负重,尽可能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其因疼痛或不适而勉强活动受伤踝关节,家长应协助限制其活动范围。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更要严格制动,因为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损伤恢复,且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制动不当可能加重局部循环障碍。
2.冰敷:在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冰块包裹毛巾后对受伤踝关节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其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冰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时间和冰袋温度。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史的患者冰敷时也需谨慎,防止加重循环不良。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可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的踝关节较娇嫩,包扎时力度需轻柔调整;对于体型较胖或受伤部位肿胀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合适弹性的绷带并适当增加包扎层数,但要密切观察远端血运情况。
二、评估损伤程度
1.临床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踝关节有无明显肿胀、淤血、畸形等;触诊检查压痛部位,判断韧带损伤的大致位置;进行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等特殊体格检查来初步评估韧带损伤的程度,如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距腓韧带损伤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体格检查时需更加仔细和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有既往踝关节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损伤时评估需更全面,要考虑既往损伤对本次评估的影响。
2.影像学检查: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可排除有无骨折等情况;对于怀疑有韧带损伤且X线阴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清晰显示韧带的损伤情况,如韧带是否撕裂、断裂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等风险,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三、根据损伤程度治疗
1.轻度损伤:
保守治疗:一般采取支具或石膏固定,固定时间通常为2-6周,具体根据损伤恢复情况而定。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儿童患者在固定时需选择合适大小的支具或石膏,定期调整以适应生长发育,同时要防止固定过紧影响肢体发育。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固定时要注意防止骨折等其他并发症,固定后可适当进行肌肉收缩等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
2.中重度损伤:
手术治疗:如果韧带损伤严重,如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韧带。手术方式包括韧带缝合修复、韧带重建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对于年轻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手术修复重建韧带的效果可能更有利于其恢复正常活动功能,但术后康复也至关重要。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每天多次进行。儿童患者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活动,以维持肌肉力量。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等长收缩锻炼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韧带修复。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平衡功能训练:可通过平衡板、软垫等进行平衡训练,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踝关节的平衡能力,预防再次损伤。对于老年人,平衡功能训练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更容易再次发生踝关节损伤。有帕金森病史等平衡功能本身存在障碍的患者,平衡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本体感觉训练:通过闭目单脚站立、在不稳定平面上行走等方式训练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儿童患者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受伤。有周围神经病变病史的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可能效果不佳,需结合其他康复措施。
力量训练:逐渐增加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进行踮脚尖、提踵等练习,可使用弹力带增加阻力。对于运动员等对力量要求较高的人群,要根据其运动项目制定个性化的力量训练方案;对于肥胖患者,力量训练有助于减轻体重对踝关节的压力,促进损伤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