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膜系淋巴结炎是什么病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儿科疾病,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回肠及结直肠区急性炎症,本质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反应。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免疫力下降)。症状有腹痛、发热及其他消化系统和上呼吸道症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抗体检测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合理饮食、补水)、对症治疗(降温、止痛)和抗感染治疗(病毒或细菌针对性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家长密切观察并遵医嘱用药;老年人恢复慢,要注意休息、营养和基础病控制;孕妇治疗需谨慎,避免影响胎儿。预防措施有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一、肠膜系淋巴结炎的定义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指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肠及结直肠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其本质是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反应,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导致。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B病毒、EB病毒等;细菌感染也可引起,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此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诱发该病。
2.自身免疫因素: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例如儿童在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着凉等情况下,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三、症状
1.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发生在脐周或右下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痉挛性疼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疼痛可呈间歇性发作,部分患儿在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发热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异,一般在数天内可逐渐缓解。
3.其他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如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同时,还会了解患儿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征。一般来说,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且无明显的腹肌紧张。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可能轻度升高。此外,还可进行病毒抗体检测、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较为复杂的患儿有一定的帮助。
五、治疗
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体温高于38.5℃时,可根据患儿年龄及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适当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则需要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如腹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持续升高、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儿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患肠系膜淋巴结炎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3.孕妇:孕妇患肠系膜淋巴结炎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七、预防
1.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