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食道鳞状细胞癌是食道常见恶性肿瘤,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鳞状上皮细胞,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病史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典型,中晚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表现,诊断靠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等,老年和儿童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食道鳞状细胞癌是发生在食道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癌细胞的形态学表现为鳞状上皮分化,是食道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的鳞状上皮细胞。
二、发病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食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增加,比如50~70岁年龄段是该病的高发年龄区间,这可能与机体的衰老导致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长期吸烟会使这些致癌物质不断刺激食道黏膜,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研究发现,吸烟者患食道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数倍。
饮酒:酒精本身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致癌物质,但它是一种有机溶剂,能够溶解食道黏膜表面的脂质,使致癌物质更容易被吸收,同时酒精还会刺激食道黏膜,引起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增加患癌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会反复损伤食道黏膜,导致黏膜不断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增加癌变几率;长期进食腌制、霉变食物,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长期作用于食道黏膜,会诱发鳞状上皮细胞癌变。
病史因素:一些食道的癌前病变可能会发展为食道鳞状细胞癌,比如巴雷特食管(但巴雷特食管主要与腺癌相关,不过也提示了食道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后发生病变的可能性)、食道慢性炎症等,如果有这些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患食道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会增加。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有轻微的吞咽不适感,如吞咽时胸骨后有轻度的异物感、刺痛感或者烧灼感,这种症状可能间歇性出现,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较轻,患者可能不会立即就医。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开始可能是吞咽固体食物时有困难,逐渐发展为吞咽半流质食物困难,最后甚至吞咽流质食物也困难;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胸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消瘦是因为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以及吞咽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胸痛是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者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可能是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所致。
四、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道黏膜的病变情况,能够发现食道黏膜的异常增生、溃疡、肿块等病变,并且可以在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食道鳞状细胞癌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食管钡餐造影:可以观察食道的蠕动情况、黏膜形态以及是否存在充盈缺损、龛影等病变,对于发现食道的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帮助,但相对于内镜活检,其准确性稍低。
CT检查:能够了解食道肿瘤的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ET-CT检查:对于判断肿瘤的全身转移情况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一些微小的转移病灶,不过相对费用较高。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早期食道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应尽量争取完整切除肿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可以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在术前进行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进行放疗可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疗也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化疗:常用于中晚期食道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比如手术治疗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放疗和化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相对减退,对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较差。
儿童患者:儿童患食道鳞状细胞癌极为罕见,若儿童出现疑似症状,需要高度警惕,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良性病变相鉴别,治疗上需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肿瘤的控制,还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优先考虑对儿童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儿童患该病的情况非常特殊,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