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目标是减灭和消除病灶、缓解疼痛、促进生育及预防复发,强调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期待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且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药物治疗,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多种药物,适用于不同情况患者;手术治疗,分保守性、半根治性和根治性手术,分别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无生育要求想保留卵巢功能、45岁以上重症患者;还有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辅助生育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以保留生育功能为主;接近绝经患者依症状轻重选择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注重保护生殖和生长发育;合并其他疾病患者选治疗方案要考虑其他疾病影响。
一、治疗目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标是减灭和消除病灶,缓解并解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加以选择,强调个体化治疗。
二、治疗方法
1.期待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期待治疗。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腹痛,可给予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等。适用于有生育要求且暂无明显症状的年轻患者,但在期待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痛、经期痛经症状明显但无生育要求且无卵巢囊肿形成的患者。常用药物有萘普生、吲哚美辛等。
口服避孕药:为最早用于治疗内异症的激素类药物,其原理是抑制排卵,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长期连续服用可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称假孕疗法。适用于轻度内异症患者。
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无周期性的低雌激素状态,并与内源性雌激素共同作用,造成高孕激素性闭经和内膜蜕膜化形成假孕。常用药物有甲羟孕酮、炔诺酮等。
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与子宫孕酮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具有抗孕酮和抗糖皮质激素作用,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
孕三烯酮:为19去甲睾酮甾体类药物,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也是一种假绝经疗法。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为人工合成的十肽类化合物,作用与天然的GnRH相同,但对GnRH受体亲和力更强,且半衰期长、稳定性好。长期连续应用可使垂体Gn细胞受体耗尽,对垂体产生降调节作用,即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称药物性卵巢切除。适用于中、重度内异症,痛经明显、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3.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切净或破坏所有可见的异位内膜病灶,分离粘连,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但保留子宫、一侧或双侧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组织。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约40%,因此术后尽早妊娠或使用药物以减少复发。
半根治性手术:切除盆腔内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或部分卵巢。适用于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的患者。术后复发率约5%。
根治性手术:将子宫、双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予以切除和清除。适用于45岁以上、重症患者,特别是盆腔粘连严重导致输尿管压迫或狭窄者。术后几乎不复发,但术后会出现绝经综合征,可给予激素补充治疗。
4.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
手术治疗前可先用药物治疗36个月,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对于手术不彻底或术后疼痛不缓解的患者,术后可给予药物治疗36个月,以推迟复发。
5.辅助生育治疗
对于有生育要求但药物及手术治疗后仍不能妊娠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
治疗以保留生育功能为首要考虑。尽量采用药物治疗或保守性手术,术后尽早指导受孕。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生育有影响或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备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妊娠应加强孕期管理。
2.接近绝经患者
若症状较轻,可采用期待治疗或药物治疗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且无生育要求,可考虑半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手术,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绝经综合征的影响,必要时给予激素补充治疗。
3.儿童及青少年患者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少见,诊断时需谨慎。治疗应更注重保护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或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治疗,避免手术对生殖器官造成损伤。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4.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前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降低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