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怎么回事
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指膀胱黏膜感染,常伴尿道炎称下尿路感染。其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机体免疫力下降、尿路梗阻、医源性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症状分急性(起病急,有膀胱刺激征、血尿等)和慢性(症状轻但反复发作);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多饮水、休息等)、药物治疗(选敏感抗生素)和特殊情况治疗;不同人群(女性、男性、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治疗基础疾病和避免医源性感染。
一、膀胱炎的定义
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指膀胱黏膜发生的感染,常伴有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正常情况下,膀胱具有黏膜抗菌、尿液冲刷及膀胱颈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防逆流等防御机制,细菌不易停留繁殖,但当这些防御机制受损时,就容易引发膀胱炎。
二、膀胱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绝大多数膀胱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约占80%90%,其他还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可通过尿道上行感染膀胱,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感染或直接蔓延至膀胱。
2.机体免疫力下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细菌更容易侵入膀胱并引发感染。
3.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结石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在膀胱内大量繁殖,增加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4.医源性因素: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容易将细菌带入膀胱,引起感染。
5.生活方式:长期憋尿、饮水过少、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使细菌在尿道和膀胱内滋生,增加患病几率。
三、膀胱炎的症状
1.急性膀胱炎:起病急骤,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严重时可出现急迫性尿失禁。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也可为全程血尿。此外,患者可能出现耻骨上区疼痛或压痛,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可有低热。
2.慢性膀胱炎:症状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以及耻骨上区不适或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液混浊。
四、膀胱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以了解病情。
2.体格检查:主要检查耻骨上区有无压痛,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等。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有时可见脓细胞。
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等,可帮助排除尿路结石、肿瘤等其他疾病。
五、膀胱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道,促进细菌及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2.药物治疗: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治疗疗程一般为37天,对于症状严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3.特殊情况治疗:对于复发性膀胱炎,需要进一步评估病因,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间质性膀胱炎等特殊类型的膀胱炎,治疗方法较为复杂,可能需要使用药物灌注、手术等治疗方法。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女性:女性尿道较短且直,更容易发生膀胱炎。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和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后应及时排尿,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孕妇患膀胱炎时,用药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男性: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容易出现尿路梗阻,增加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应积极治疗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保持尿路通畅。
3.儿童:儿童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孩子憋尿。如果孩子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4.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患膀胱炎后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并发膀胱炎。应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治疗膀胱炎,避免感染扩散。
七、膀胱炎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
2.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尿路结石等,以减少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4.避免医源性感染:在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