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会有哪些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会引发消化系统、全身及肠道外多种症状。消化系统有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频率和严重程度各异,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和腹痛(多为轻至中度下腹或左下腹隐痛,有规律,重症可波及全腹,受性别、病史影响);全身有发热(中重度活动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高热,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消瘦乏力(因消化吸收障碍及症状影响进食营养吸收,受年龄、病史影响);肠道外有关节症状(外周关节炎或脊柱关节病,受性别、生活方式影响)、皮肤表现(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受年龄、病史影响)、眼部表现(葡萄膜炎、巩膜炎等,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肠道黏膜糜烂、溃疡,使得黏液分泌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渗出。腹泻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度患者可能每日腹泻2-4次,重度患者可能每日腹泻10次以上。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9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且黏液脓血便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粪便中的黏液是肠道炎症导致黏液分泌亢进的结果,脓血则是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所致。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腹泻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长期慢性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要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
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2.腹痛:多为轻至中度的下腹或左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也就是腹痛发作后排便,排便后腹痛可部分缓解。这是因为排便时肠道蠕动增加,刺激病变部位引起疼痛,排便后肠道蠕动暂时缓解,腹痛也随之减轻。重症患者可能疼痛较为剧烈,还可波及全腹。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对溃疡性结肠炎腹痛症状有明显差异影响,但女性在生理期时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变化,腹痛症状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病史因素:对于有长期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会反复发作,且随着病情进展,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长期关注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中重度患者活动期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体内炎性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一般来说,体温多在37.5℃-38.5℃之间,高热时体温可超过39℃。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发热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所以对于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发热,要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
生活方式:发热时患者身体消耗增加,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2.消瘦、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长期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营养吸收,使得患者体重下降,出现消瘦,同时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导致乏力。长期消瘦、乏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抵抗力,使患者更容易合并其他感染等并发症。
年龄因素:青少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科和儿科等多学科联合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确保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病史因素:病史较长的患者,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会导致更严重的消瘦和乏力,需要更全面的综合治疗来改善营养状况和全身症状。
三、肠道外表现
1.关节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外周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病。这是由于肠道炎症产生的炎性介质等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关节部位。
性别因素:在关节症状方面,目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关节症状表现不同,但女性患者在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情况时需要特别注意。
生活方式: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对于缓解关节症状有一定帮助,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2.皮肤表现:可出现结节性红斑,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红色疼痛性结节;还可出现坏疽性脓皮病,表现为皮肤溃疡等。这些皮肤表现也是肠道炎症的肠外免疫反应的一种体现。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出现皮肤表现时,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防止皮肤溃疡感染等情况,因为儿童皮肤较娇嫩,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病史因素:对于有皮肤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肠道炎症往往也较为活跃,需要同时针对肠道和皮肤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3.眼部表现:可出现葡萄膜炎、巩膜炎等,表现为眼部疼痛、红肿、视力下降等。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引发的免疫反应累及眼部组织。
年龄因素:青少年患者出现眼部表现时,要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和治疗,因为视力问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生活方式:患者在出现眼部表现时,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眼部护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