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什么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指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受外力作用发生损伤,其解剖结构基础是内侧副韧带限制膝关节外翻,不同人群易患因素不同;损伤机制包括外翻暴力和扭转暴力;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压痛、稳定性异常;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不同人群康复进度有别,康复要循序渐进。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指膝关节内侧的副韧带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一、解剖结构基础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内侧,呈扁带状,起自股骨内上髁,向下止于胫骨内侧髁。它主要限制膝关节的外翻活动,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膝关节结构略有差异,比如老年人膝关节退变,韧带弹性和强度下降,相对更易发生内侧副韧带损伤;女性在运动中若姿势不当等也较易出现此类损伤。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时姿势不正确、意外摔倒等都可能增加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风险。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发生几率相对更高。
二、损伤机制
1.外翻暴力:当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时,小腿突然受到外翻暴力,就容易导致内侧副韧带损伤。例如,在足球比赛中,球员被对方球员铲抢时小腿受到外翻方向的力量冲击;或者在意外摔倒时,膝关节外侧先着地,间接引起内侧副韧带的过度牵拉而损伤。
2.扭转暴力:膝关节的扭转动作也可能导致内侧副韧带损伤。比如,在跑步过程中突然扭转身体,使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异常的扭转应力,超过其耐受限度时就会发生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损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通常在受伤当时即可感觉到,且在膝关节活动时疼痛会加剧。例如,屈伸膝关节、行走时都会因韧带的受力而使疼痛加重。
2.肿胀:受伤后膝关节内侧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导致局部出血、炎症反应等引起组织水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肿胀会比较明显。
3.压痛: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走行部位有明显压痛,按压时患者能清晰感觉到疼痛。
4.膝关节稳定性异常:严重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可能会导致膝关节外翻稳定性下降,进行侧方应力试验时可发现膝关节外翻角度增大等异常情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侧方应力试验来初步判断内侧副韧带是否损伤。医生会将膝关节置于适当位置,对膝关节施加外翻或内翻应力,观察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等情况来初步评估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排除膝关节其他骨性结构的损伤,如是否存在骨折等情况,同时在应力位X线片上可能会观察到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内侧副韧带的损伤情况,如韧带是否断裂、损伤的范围等,是诊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避免患肢负重,让膝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局部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等对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进一步减少肿胀;同时可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膝关节,保持膝关节的稳定,促进韧带的修复。一般需要固定3-6周,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康复锻炼。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内侧副韧带损伤,如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内侧副韧带,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六、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韧带损伤固定的早期,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即患者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以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同时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中期康复(去除固定后):当去除固定后,可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锻炼。开始时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小幅度的屈伸,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幅度。还可以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将腿抬高离床面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3.后期康复(恢复后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恢复,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平衡训练可以通过平衡板等器械进行,逐步提高膝关节的平衡能力;步态训练则是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步态,从缓慢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速度和距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进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锻炼,且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康复强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生活方式方面,康复期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康复计划逐步进行锻炼。有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膝关节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