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跟睾丸炎有什么区别
附睾炎和睾丸炎分别发病于附睾和睾丸部位,病因有感染、尿液反流、外伤等,临床表现各有不同,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因急慢性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男性、老年男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睾丸炎: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重要器官,睾丸炎主要发生在睾丸本身,也可分为急性睾丸炎和慢性睾丸炎。急性睾丸炎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起病急,睾丸会迅速肿大、疼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慢性睾丸炎相对少见,多由急性睾丸炎未彻底治愈转变而来,睾丸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质地变硬等改变。
病因
附睾炎:
感染因素:多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经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起感染。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长时间憋尿等因素易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比如一些青壮年男性由于频繁性生活、过度手淫等,容易导致尿道内压力增高,病原体逆行感染附睾引发附睾炎。
尿液反流:尿液可经输精管逆流进入附睾,刺激附睾引发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有尿道畸形、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尿液反流情况,从而增加附睾炎发病几率。
睾丸炎:
感染因素: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以及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并发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期的男性,腮腺炎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侵犯睾丸导致炎症;细菌感染多是由泌尿系统感染向上蔓延至睾丸引起。
外伤:睾丸受到直接暴力撞击、剧烈运动等外伤时,也可能引发睾丸炎,不过相对感染因素来说,外伤导致的睾丸炎发生率较低。
临床表现
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发病突然,患者会感觉阴囊部位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可向腹股沟区及下腹部放射,同时附睾迅速肿大,触痛明显。部分患者还会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的全身症状。
慢性附睾炎: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可感到阴囊有坠胀感、隐痛,附睾可触及结节状增厚,与睾丸界限较清楚,症状时轻时重,在劳累、长时间行走后可加重。
睾丸炎:
急性睾丸炎:起病急骤,睾丸迅速肿大,疼痛明显,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区及下腹部,阴囊皮肤红肿,同时伴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慢性睾丸炎:睾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质地变硬,睾丸部位有隐痛或坠胀感,部分患者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因为睾丸是生精的重要场所,长期慢性炎症可能会破坏生精环境。
诊断方法
附睾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阴囊,可见附睾肿大、触痛,有时可触及附睾硬结,提睾肌紧张,抬高阴囊时疼痛可减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尿液检查可能发现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等培养明确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附睾肿大、血流信号增加,有助于鉴别附睾炎与其他阴囊内病变。
睾丸炎:
体格检查:睾丸肿大、压痛明显,若有化脓则可有波动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学检查对于病毒性睾丸炎有重要意义,如腮腺炎病毒抗体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可查找睾丸组织或体液中的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睾丸的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睾丸是否有炎症、坏死等改变。
治疗原则
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需要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缓解疼痛,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疼痛明显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
慢性附睾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若有反复发作的慢性附睾炎,在符合手术指征时可考虑行附睾切除术。
睾丸炎:
急性睾丸炎:同样需要卧床休息,抬高阴囊,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性睾丸炎,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痛等。
慢性睾丸炎:治疗较为困难,主要是缓解症状,若存在睾丸萎缩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考虑相关的对症处理措施,如针对生育问题进行相应评估和处理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附睾炎或睾丸炎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感染因素相关,如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的睾丸炎可能在儿童期出现。儿童患病时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阴囊情况,如出现阴囊红肿、疼痛、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生殖功能影响较大。
育龄男性:附睾炎和睾丸炎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育龄男性若患有附睾炎或睾丸炎,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精液常规等相关检查,评估生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生育潜力。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发生附睾炎或睾丸炎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因为老年男性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