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时尿液不自主漏出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解剖结构、盆底功能、年龄、妊娠分娩等因素;临床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及可能伴随会阴部不适、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预防与康复措施包括盆底肌肉锻炼、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慢性咳嗽、产后康复等。
发病机制
1.解剖结构因素
对于女性而言,尿道较短、括约肌功能较弱等解剖特点使其相对更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在正常情况下,尿道和膀胱颈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解剖位置,当腹压增加时,能够有效地控制尿液排出。但女性由于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结构的解剖特点,在妊娠、分娩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导致支持结构受损,从而影响对尿道的支撑作用,使得腹压增加时尿液容易漏出。
男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相对较少见,多与前列腺手术等因素导致尿道括约肌损伤等解剖结构改变有关。
2.盆底功能因素
盆底肌肉是支撑盆腔脏器的重要结构,包括尿道、膀胱、直肠等。盆底肌肉力量减弱时,对尿道的支撑作用下降。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盆底组织萎缩、弹性下降,盆底肌肉力量减弱,增加了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盆底肌肉长期处于紧张和疲劳状态,也容易出现盆底肌肉力量减弱,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尿道黏膜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结构退变,弹性和力量下降,这些年龄相关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明显增加。儿童时期一般较少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与儿童的盆底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但一些先天性的盆底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儿童期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4.妊娠和分娩因素
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的压迫,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过度拉伸,甚至可能造成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巨大儿分娩等情况,对盆底组织的损伤进一步加重,使得盆底支持结构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增加了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有多次妊娠和分娩经历的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相对更高。
临床表现
1.漏尿症状
主要表现为在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漏尿量可多可少。轻度的可能只是在咳嗽、打喷嚏时有少量尿液漏出,重度的可能在行走、站立时就会有明显的尿液漏出。
2.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会阴部潮湿、瘙痒等不适,这是由于长期尿液刺激会阴部皮肤引起的。长期漏尿还可能导致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包括漏尿发生的诱因(如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的情况)、发生频率、漏尿量等。同时了解患者的妊娠、分娩史,是否有盆腔手术史,以及是否存在慢性咳嗽、肥胖等可能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的因素。
2.体格检查
进行盆腔检查,观察外阴、阴道等情况,评估盆底肌肉的力量、尿道及膀胱颈部的解剖位置等。例如,通过指压试验来初步判断尿道的关闭功能,医生将手指放入阴道,按压尿道周围组织,观察是否能减少漏尿情况。
3.尿动力学检查
这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尿道压力、膀胱压力等指标,明确是否存在尿道压力降低、膀胱过度活动等情况,从而准确诊断压力性尿失禁,并评估其严重程度。例如,压力-流率测定可以了解排尿时的膀胱压力和尿流率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类型的排尿障碍性疾病。
预防与康复措施
1.盆底肌肉锻炼(凯格尔运动)
对于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女性在妊娠前、妊娠中及产后都可以进行,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锻炼15-30分钟,每天3-4次。这样可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盆底支持结构功能,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或减轻症状。男性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盆底肌肉锻炼,尤其是有前列腺相关手术史等情况的男性,有助于维护盆底功能。
2.控制体重
肥胖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人群,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腹压对盆底组织的压力,从而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例如,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同时结合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避免长期慢性咳嗽
患有慢性咳嗽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如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控制咳嗽症状。因为长期慢性咳嗽会导致腹压反复增加,对盆底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4.产后康复
产后女性应重视盆底康复治疗。除了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外,还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产后康复训练,如利用生物反馈疗法等,更精准地指导盆底肌肉锻炼,促进盆底功能恢复,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