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什么
隐睾是睾丸未按正常发育过程降至阴囊的先天性疾病,分为可回缩、游走、真性隐睾等类型,病因有解剖和内分泌因素,危害包括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问题,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治疗有内分泌和手术,不同人群隐睾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1岁内可尝试内分泌治疗,1岁后多需手术,2岁前手术利于保护生精功能,成年患者需防恶变。
一、隐睾的分类
1.可回缩睾丸:睾丸可从阴囊上升至腹股沟区域,但通过手法等刺激可回纳至阴囊内。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与提睾肌的过度收缩等因素有关,随着生长发育有自行下降至阴囊的可能。
2.游走睾丸:睾丸在阴囊和腹股沟之间活动度较大,位置不固定。
3.真性隐睾:又可分为腹内隐睾、腹股沟隐睾等。腹内隐睾是睾丸位于腹腔内,腹股沟隐睾是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这类睾丸通常不能自行下降至阴囊。
二、隐睾的病因
1.解剖因素
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失:睾丸引带对于睾丸下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引带异常或缺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例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睾丸引带应该引导睾丸逐渐下降至阴囊,但如果引带发育异常,就可能导致睾丸下降受阻。
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精索血管和输精管的长度不足以让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这会阻碍睾丸的正常下降过程。
2.内分泌因素
促性腺激素缺乏:如促黄体生成素(LH)或促卵泡生成素(FSH)缺乏,会影响睾丸下降所需的激素调节。因为LH和FSH对于睾丸的发育和下降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能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同时促进睾丸下降相关的生理过程。例如,先天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往往容易出现隐睾情况。
雄激素缺乏:睾丸下降依赖雄激素的作用,雄激素不足会导致睾丸下降障碍。雄激素可以促进生殖结节发育成阴茎,同时促使睾丸下降至阴囊,若雄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
三、隐睾的危害
1.生育功能影响
单侧隐睾患者,另一侧正常睾丸的生精功能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隐睾所处的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内温度,高温环境会损害睾丸的生精上皮,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精子质量下降等。例如,有研究表明,隐睾患者的精子密度、活力等指标往往低于正常男性。双侧隐睾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导致不育,因为双侧睾丸都处于高温环境,严重影响生精功能。
2.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得多。腹腔内的隐睾恶变几率约为正常睾丸的20-48倍,腹股沟隐睾恶变几率约为正常睾丸的5-10倍。隐睾发生恶变的机制可能与睾丸所处环境温度异常,导致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有关,使睾丸组织发生癌变。
3.心理影响:隐睾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与同龄孩子生殖器官不同时,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隐睾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摸阴囊及腹股沟区域来判断睾丸是否存在以及位置。对于可回缩睾丸,通过手法可能将其推入阴囊;而真性隐睾则不能被推入阴囊内。
2.超声检查: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确定睾丸是否存在以及大致位置,能够发现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的隐睾情况,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3.CT及MRI检查:对于超声检查未能明确睾丸位置的患者,可考虑CT或MRI检查,尤其是对于腹腔内位置较深的隐睾,CT和MRI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睾丸的位置,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超声检查不明确时的进一步评估。
五、隐睾的治疗
1.内分泌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尝试内分泌治疗,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药物,刺激睾丸下降。其作用机制是hCG可以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从而促进睾丸下降。但内分泌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2.手术治疗:对于1岁以后仍未下降的隐睾,多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改善生育功能、降低恶变风险等。手术时机很重要,一般建议在2岁之前进行手术,因为2岁以后睾丸的生精功能已经开始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及时手术有助于最大程度保护睾丸的生精功能等。对于成年隐睾患者,即使手术将睾丸拉入阴囊,由于长期处于异常环境,睾丸的生精功能往往已经严重受损,但手术仍可降低恶变风险。
六、不同人群隐睾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隐睾需要密切观察,部分可回缩睾丸有自行下降的可能,但如果超过1岁仍未下降,就需要考虑积极干预。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幼儿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过度刺激阴囊区域。
2.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隐睾患者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会逐渐出现生育功能受损、恶变风险增加等问题。青少年自身可能开始关注生殖健康相关问题,家长和医生要及时沟通病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3.成年患者:成年隐睾患者除了面临生育问题外,恶变风险始终存在,需要定期进行阴囊及相关部位的检查,如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恶变迹象,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