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克罗恩病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及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等,影像学可见特定表现,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有相应特征,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
一、疾病定义与病理特征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其病理特征主要是全层性炎症、裂隙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等。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病理表现为黏膜弥漫性炎症,活动期表现为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隐窝炎和隐窝脓肿形成等,缓解期可见黏膜糜烂及溃疡愈合、黏膜再生及假息肉形成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克罗恩病
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腹泻多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可出现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质地中等,有压痛。瘘管形成是其重要临床特征,可分为内瘘和外瘘,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膀胱、输尿管、阴道等,外瘘则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道症状: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常伴有黏液脓血便,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可伴有里急后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同样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受限,但一般无克罗恩病常见的瘘管等表现。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区别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克罗恩病患者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可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炎症标志物: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克罗恩病患者往往升高更明显;血清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可降低,而克罗恩病患者多有低白蛋白血症。
粪便检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多为阴性;克罗恩病患者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但一般无脓血便。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克罗恩病结肠镜下表现为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等,病变之间黏膜正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表现为病变连续性分布,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多发性浅溃疡,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晚期可出现假息肉。
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克罗恩病累及小肠时可通过小肠镜或胶囊内镜观察到小肠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不累及小肠,除非是全结肠炎型。
钡剂灌肠检查:克罗恩病可见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有铺路石样充盈缺损,肠腔狭窄、肠管缩短变形等;溃疡性结肠炎可见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铅管样改变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克罗恩病: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控制并发症。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仅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的轻中度患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活动期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对中重度及对免疫抑制剂无效的患者有效)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肠梗阻、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也是诱导缓解并维持缓解。药物治疗有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等,是轻中度患者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用于活动期患者)、免疫抑制剂(如巯嘌呤等,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等。对于病变广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袋肛管吻合术。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儿童中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克罗恩病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在治疗时需特别关注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状况对其预后影响较大。药物选择上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同样需要关注生长发育,在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剂量和耐受性,定期监测生长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时,往往全身状况较差,合并症较多。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警惕老年患者发生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风险;在选择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老年患者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