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有什么好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不同证型中药内服有不同治法及方剂;体针选曲池等穴、耳针选肺等耳穴;外治法有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多见于病程较短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所致。主要表现为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治疗以疏风清热止痒为法,常用消风散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消风散中的一些药物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等途径改善荨麻疹症状。
风寒束表证:部分患者受风寒之邪侵袭,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而发病。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可伴有恶寒怕冷等表现。治疗宜疏风散寒止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其中的药物成分经研究显示对改善风寒外袭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作用。
血虚风燥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因病程迁延,耗伤阴血,血虚生风,肌肤失养。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瘙痒剧烈,伴有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等血虚表现。治疗以养血祛风润燥为法,常用当归饮子加减。该方中的药物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虚风燥导致的皮肤病变。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选穴:常选取曲池、血海、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有疏风清热、调和气血的作用;血海属足太阴脾经,能养血祛风;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之功。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起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现代针灸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穴位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从而改善荨麻疹症状。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情况进行针刺,一般采用常规针刺手法,留针一定时间后起针。针刺频率和疗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每周可进行数次针灸治疗。
2.耳针:
选穴:选取肺、脾、肾、风溪等耳穴。肺主皮毛,耳穴肺能调节肺卫功能;脾主运化,耳穴脾可调理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耳穴肾能补肾益气;风溪为耳穴专门治疗皮肤病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耳穴,可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目的。临床观察发现,耳针治疗对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瘙痒、减少风团发作有一定效果。
三、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
方剂选择:可选用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等中药组成熏洗方剂。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将这些药物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利用药物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腠理渗透吸收,起到祛风止痒、清热除湿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瘙痒症状。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熏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状态,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注意事项:熏洗时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对于皮肤有破损的患者应慎用,防止药物刺激加重损伤。
2.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与贴敷穴位:常用的药物有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研末制成贴敷药物,贴敷于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白芥子能温肺化痰、利气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相对简便,且副作用较小,但对于皮肤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防止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荨麻疹时,中医治疗需更加谨慎。在中药内服方面,应选用药性较为平和、剂量适宜的药物,避免使用峻烈、有毒性的药物。针灸治疗时,儿童的耐受力较差,针刺手法要轻柔,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感。外治法中中药熏洗和穴位贴敷要严格控制药物温度和贴敷时间,防止烫伤和皮肤过敏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或治疗后的反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多存在脏腑功能减退的情况,在中医治疗时要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中药内服应根据老年患者的体质虚实情况,兼顾扶正与祛邪。针灸治疗时,老年患者的皮肤较为松弛,针刺操作要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外治法使用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皮肤的敏感性,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皮肤损伤。此外,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影响,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3.女性患者: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中医治疗要注意调整用药。例如在经期不宜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防止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针灸治疗时要根据女性的生理周期适当调整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手法。外治法中中药熏洗要注意温度和药物的选用,避免对女性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因疾病影响美观而产生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