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肺部感染有定义与病因,包括宫内或分娩吸入污染羊水、出生后接触感染源等;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的呼吸急促、咳嗽、发绀和全身的体温异常、精神萎靡、吃奶差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预防要从孕期保健、分娩过程、产后护理入手;特殊人群护理要注意呼吸、皮肤、体温护理等方面。
一、定义与病因
刚出生的婴儿肺部感染是指婴儿出生后肺部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因包括: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被污染的羊水,如孕母有感染、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等情况,病原体随羊水进入婴儿肺部;出生后接触感染源,如照顾婴儿的人员携带病原体、医院内交叉感染等,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真菌等。
二、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急促: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约为40-60次/分钟,肺部感染时呼吸频率可明显增快,超过60次/分钟,甚至可达80-100次/分钟以上,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机体需要加快呼吸来满足氧需求。
咳嗽:婴儿可能出现咳嗽症状,但由于新生儿咳嗽反射较弱,有时表现不典型,可能是轻微的喉间痰响等。
发绀:由于肺部气体交换障碍,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婴儿可出现口唇、面色、甲床等部位发绀。
2.全身表现
体温异常:部分婴儿可能出现体温不升,这是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肺部感染时机体反应较弱;也有部分婴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于37.5℃。
精神萎靡:婴儿精神状态差,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对周围刺激的反应减弱,这是因为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吃奶差:肺部感染时婴儿呼吸做功增加,消耗能量多,同时胃肠道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婴儿吃奶量减少。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如湿啰音等,提示肺部存在炎症渗出。不同病原体感染可能啰音特点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可能啰音相对较粗,病毒感染可能啰音相对较细等,但这只是辅助判断线索。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病原学检查:取婴儿的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等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具体病原体,如通过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通过呼吸道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可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3.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显示肺部炎症阴影,帮助医生判断肺部感染的部位、范围等,如可见斑片状阴影、肺纹理增粗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婴儿口鼻分泌物,可采用吸痰等方法,保证婴儿呼吸通道顺畅,有利于气体交换。
吸氧:根据婴儿缺氧情况给予适当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90%-95%),改善缺氧状态。
营养支持: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吃奶差的婴儿可通过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以维持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机体抵抗力。
2.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时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病毒感染可能会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五、预防措施
1.孕期保健
孕母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的感染问题,如积极治疗生殖道感染等,避免胎儿在宫内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肺部感染。
避免胎膜早破,若发生胎膜早破要及时就医处理,减少胎儿吸入污染羊水的风险。
2.分娩过程
选择正规的分娩机构,在分娩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婴儿在分娩过程中接触感染源的机会。
3.产后护理
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照顾婴儿的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接触婴儿前要洗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
避免过多人员接触新生儿,尤其是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人员,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六、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刚出生的婴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肺部感染婴儿时需特别注意:
1.呼吸护理
密切观察婴儿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等情况,若发现呼吸急促加重、发绀明显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
保持婴儿呼吸道通畅,体位护理上可适当将婴儿头部抬高,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2.皮肤护理
由于婴儿可能出汗较多(如发热时),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因为皮肤感染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婴儿健康,加重肺部感染的病情。
3.体温护理
对于体温不升的婴儿,要注意保暖,可采用合适的保暖措施,如使用暖箱等,但要注意保暖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发热的婴儿,要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调节环境温度、松散衣物等,避免使用强效降温药物等可能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