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与急性盆腔炎的区别
盆腔炎分为慢性和急性,慢性多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病理有结缔组织纤维化等,表现为下腹坠胀等及相应体征,检查有实验室及影像表现,治疗有一般、物理、药物或手术等;急性由病原体侵入致,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及体征,检查实验室及影像有相应表现,治疗以抗生素、手术及支持治疗等为主,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期、老年、妊娠期女性患盆腔炎各有特点及需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理改变主要是盆腔结缔组织纤维化、增生及粘连等,病原体持续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反复发作。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累及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等部位。
2.急性盆腔炎:主要是病原体侵入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常因经期卫生不良、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等引发,病原体包括外源性病原体(如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和内源性病原体(如厌氧菌、需氧菌等)混合感染。
二、临床表现
1.慢性盆腔炎
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有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全身症状;由于盆腔粘连,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后倾固定,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
2.急性盆腔炎
症状:发病时多有下腹痛伴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等;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排便困难)等。
体征: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增大、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包块且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波动感等。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慢性盆腔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白细胞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可轻度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粘连包块,输卵管增粗、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晰显示盆腔结构及病变情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2.急性盆腔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显著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抗生素治疗。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炎性渗出物或脓肿形成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观察盆腔血流情况,对诊断有一定帮助;CT检查对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四、治疗原则
1.慢性盆腔炎
一般治疗: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物理治疗:采用热敷、超短波、离子透入等物理方法,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中药口服或灌肠等治疗,也可适当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病变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2.急性盆腔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可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及时、足量、足疗程应用,以有效控制感染;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甲硝唑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盆腔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病灶切除等,以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感染复发。
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五、特殊人群考虑
1.育龄期女性:慢性盆腔炎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增加异位妊娠风险,需及时规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生育需求,必要时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辅助生殖相关评估;急性盆腔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易转为慢性,进而影响生育,所以需尽早积极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方案,减少对生殖系统的不良影响。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为隐匿且进展较快,需注意其机体免疫力较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选用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盆腔炎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要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