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受病原体感染、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影响。病原体感染中病毒感染约占90%且肠道病毒等可致病,细菌多为继发;自身因素有免疫系统不完善及解剖生理特点致易感染;环境因素中季节变化、居住环境等影响;生活方式中喂养不当和缺乏运动也与之相关
一、病原体感染
1.病毒感染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90%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等)、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在冬春季较为常见,可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侵入小儿呼吸道,引发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从而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肠道病毒也是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之一,如柯萨奇病毒等,可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小儿后可引起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多为继发性,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常见的细菌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小儿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容易趁机侵入,引发上呼吸道的细菌性炎症,可出现较为严重的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等症状。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小儿自身的免疫状态、呼吸道局部的微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病毒感染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二、小儿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分泌型IgA(sIgA)含量较低,sIgA对呼吸道黏膜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含量不足使得小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例如,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薄弱,无法有效阻挡病原体的入侵,相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也不够完善,小儿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在面对病原体时,免疫应答的速度和强度相对较弱,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从而增加了小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2.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的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一旦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外界环境刺激,容易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鼻塞等症状。例如,小儿在寒冷空气刺激或感染病毒后,鼻黏膜迅速发生反应,出现鼻塞,影响呼吸和吃奶等。
小儿的咽鼓管较宽、短且直,呈水平位,因此鼻咽部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炎。比如,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这也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小儿独特的咽鼓管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三、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
季节变化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境诱因。冬春季气温较低,小儿如果穿着不当,容易受凉,导致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从而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小儿户外活动减少,室内空气不流通,病原体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小儿接触病原体的几率增加,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小儿出汗较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呼吸道黏膜容易干燥,防御功能下降;同时,夏季小儿可能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室内外温差较大,小儿的呼吸道黏膜适应能力较差,也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2.居住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会增加小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例如,在人口密集、住房狭窄且通风不好的居住环境中,病原体容易在空气中积聚,小儿频繁接触病原体,感染的几率大大提高。此外,室内空气污染,如烟雾、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存在,也会刺激小儿的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小儿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四、生活方式因素
1.喂养不当
婴幼儿时期如果喂养不足或喂养过多,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力。喂养不足会导致小儿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使小儿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例如,长期母乳喂养不足的小儿,其体内免疫相关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而喂养过多则可能导致小儿肥胖等问题,肥胖小儿也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人工喂养的小儿如果奶粉调配不当,如浓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影响小儿的营养状况和健康,进而影响呼吸道的抵抗力。例如,奶粉浓度过高可能导致小儿消化不良,影响营养吸收,从而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2.缺乏运动
小儿缺乏适当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例如,长期缺乏户外活动的小儿,其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功能可能减弱,呼吸道的自净能力下降,容易使病原体在呼吸道内定植和繁殖,增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小儿的血液循环,增强呼吸功能,提高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有助于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