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吃什么药
文章介绍了治疗急性胃肠炎的几类药物,包括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吸附病菌毒素、形成保护膜止泻,不同人群用法不同,便秘倾向者慎用)、黄连素(抗菌治细菌感染性腹泻,孕妇、老年人需注意);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补充菌群、调整平衡,儿童注意保存,老人注意相互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改善功能,婴幼儿注意水温,老人咨询医生);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孕妇哺乳期、老人需注意)、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儿童遵医嘱,肝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抗感染药物如诺氟沙星胶囊(细菌感染严重时用,18岁以下禁用,老人注意肾功能)、阿莫西林胶囊(敏感菌感染且不过敏时用,用前皮试,孕妇哺乳期、老人需谨慎)
一、止泻药物
1.蒙脱石散:
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起到止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保护肠道黏膜,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泻有较好的疗效。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蒙脱石散能有效缩短腹泻的病程,改善腹泻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使用时需注意按照合适的剂量冲服,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准确调配;成人则按常规剂量服用即可。但如果是有便秘倾向的人群,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加重便秘情况。
2.黄连素:
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泻有一定疗效。它可以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缓解腹泻症状。研究发现黄连素对一些常见的引起胃肠炎的细菌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进而改善腹泻。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使用需咨询医生,因为目前关于孕妇使用黄连素的安全性研究还需进一步确认;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避免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蓄积。
二、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1.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可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症状。它能在肠道内定植,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临床研究显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减轻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
儿童使用时,要注意保存方式,因为该药物需要冷藏保存,以保证活菌的活性。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服用时可以将胶囊打开,将粉末用少量温水冲服;老年人使用时同样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且如果同时在服用其他药物,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含有两种活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对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善肠道的消化环境,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腹泻、腹胀等症状。多项临床应用表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有积极作用。
特殊人群中,婴幼儿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服用,注意冲服时的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活菌的活性;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因为可能存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三、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对于急性胃肠炎伴有明显胃酸过多、烧心、反酸等症状的患者适用。它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从而降低胃酸浓度。临床研究证实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能有效缓解急性胃肠炎患者因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需谨慎,因为目前关于其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安全性研究还需更多数据支持;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2.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同样是质子泵抑制剂,作用机制与奥美拉唑类似,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胃酸相关症状。它可以快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改善患者的烧心、反酸等不适。研究表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在缓解急性胃肠炎患者胃酸过多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特殊人群中,儿童使用该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因为儿童的用药剂量和安全性与成人不同;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
四、抗感染药物
1.诺氟沙星胶囊:
如果急性胃肠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且病情较为严重时可考虑使用。它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抗菌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因为可能会影响骨骼发育。
对于老年人,使用诺氟沙星胶囊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肾功能减退情况,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
2.阿莫西林胶囊:
如果是由敏感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急性胃肠炎,且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不过敏时可选用。它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使用前需要进行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禁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情况,因为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产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