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女性尿道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有相应症状表现,由解剖结构、性生活、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可通过尿常规、尿细菌学、影像学检查诊断,可从个人卫生、性生活卫生等方面预防,治疗分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原则不同,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女性、老年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女性尿道感染的定义
女性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女性尿道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膀胱炎(下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等,病原体常见为大肠埃希菌等。
二、女性尿道感染的症状表现
1.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灼热疼痛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耻骨上区疼痛、血尿等症状,血尿可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粉红色尿液或镜下血尿。
2.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除了有下尿路感染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外,还常伴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腰痛可为单侧或双侧,呈酸痛或胀痛等。
三、女性尿道感染的发病原因
1.解剖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宽、直,且开口靠近肛门,距离阴道口较近,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肛门周围等部位侵入尿道引发感染。例如,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而男性尿道长约18厘米左右,女性的解剖结构特点增加了尿道感染的易感性。
2.性生活因素:性生活时会将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更易诱发尿道感染。比如,性生活前后不清洗外生殖器等情况,会增加病原体进入尿道的机会。
3.激素变化因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因为雌激素对尿道黏膜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会使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
4.其他因素: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尿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繁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含糖量高,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容易并发尿道感染;一些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道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女性尿道感染的发生。
四、女性尿道感染的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如白细胞酯酶阳性等,还可能有红细胞,若存在肾盂肾炎,尿中可出现蛋白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大致情况。
2.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尿道感染的重要方法,若培养出细菌,且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道感染。通过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种类,以便针对性治疗。
3.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道感染或怀疑有上尿路感染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畸形等解剖结构异常情况。
五、女性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应从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要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以利于透气。
2.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应及时排尿,通过排尿可以将尿道内的细菌冲刷出去,减少感染机会。
3.生活习惯:避免长期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适量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毫升,通过增加排尿量来冲洗尿道,降低细菌在尿道内繁殖的机会。
4.绝经后女性保健: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强尿道黏膜的抵抗力,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尿道感染的相关妇科问题。
六、女性尿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1.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一般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等,通过使用抗生素杀灭尿道内的病原体来控制感染。在用药前最好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2.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抗生素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0-14天左右,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等支持治疗。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处理基础疾病,以防止尿道感染反复发作。
七、特殊人群女性尿道感染的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发生尿道感染需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并且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同时,孕妇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外阴清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儿童女性:儿童女性尿道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要重视。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穿开裆裤等情况增加感染机会。在治疗时应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且剂量要根据体重等进行准确计算,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尿道感染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尿道感染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女性还应加强护理,如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等,预防因尿道感染引发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