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致胆汁反流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症的常见急性胰腺炎类型,发病机制与胆道梗阻致胆汁反流激活胰酶有关,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和针对胆道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胆道梗阻:当胆总管下端发生结石嵌顿、胆道蛔虫或胆道狭窄等情况时,胆汁排出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正常情况下,胰管内的胰酶原在十二指肠内被激活才具有活性,而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可激活胰酶原,使胰酶在胰腺内提前被激活,进而引发胰腺的自身消化。例如,有研究发现,约50%-70%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结石阻塞胆管末端,导致胰管内压力骤升,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启动胰腺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女性占比稍高,可能与女性的胆道生理结构及激素影响导致胆道结石形成风险略有不同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增多,容易形成胆结石,增加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通过影响胆道括约肌功能等间接增加发病几率。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人群胆汁中脂质成分异常,促进胆结石形成,进而引发胆源性胰腺炎;肥胖者体内代谢紊乱,胆汁成分改变,更容易出现胆道梗阻相关问题。
病史因素:有胆道疾病病史,如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的患者,发生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既往的胆道病变可能导致胆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后续胆汁反流进入胰管埋下隐患。比如,曾经因胆结石接受过胆道手术的患者,胆道结构可能发生改变,术后发生胆源性胰腺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多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持续性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这是因为胰腺炎症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例如,一位患有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有频繁呕吐,体温升高至38.5℃。
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腹胀,甚至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绿-棕色大片瘀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提示胰腺出血坏死。比如,在体检时发现患者上腹部明显压痛,伴有反跳痛,腹部膨隆,有Grey-Turner征表现。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一般发病后2-1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此外,还可检测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严重。例如,通过血液检测发现患者血清淀粉酶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胆道系统有无结石、胆道扩张等情况,是筛查胆道疾病的常用方法。CT检查对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肿大、渗出情况以及有无胆道结石等。例如,腹部B超发现胆总管内有结石影,CT检查显示胰腺有明显水肿、渗出。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负担。同时,进行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比如,通过静脉补液补充患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针对胆道病因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胆道结石的情况等,可考虑进行内镜下胆道取石等治疗,以解除胆道梗阻,防止胆源性胰腺炎复发。例如,对于因胆总管结石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出结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诊断时要谨慎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辐射防护,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在禁食、胃肠减压等一般治疗基础上,密切监测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
孕妇:孕妇患胆源性胰腺炎较为特殊,治疗时需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检查方面,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尽量采用对胎儿辐射小的B超检查。治疗上,一般治疗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等需谨慎实施,同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来制定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患胆源性胰腺炎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控制血糖、血压等。同时,老年人的器官功能相对衰退,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要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营养状况对康复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