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及药物辅助治疗。复位分手法和手术,手法适新鲜脱位,手术用于手法失败等情况;固定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康复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后期行力量和功能恢复训练;药物辅助用消肿止痛及促进组织修复药物,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关节脱位,首先尝试手法复位。不同部位的关节脱位手法不同,例如肩关节前脱位常采用Hippocrates法,即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侧,用一脚蹬患侧腋窝,双手握住患肢腕部,顺势牵引并内收内旋患肢,可使肱骨头复位。手法复位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依据准确的解剖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通过对关节的牵拉、旋转、屈伸等动作,利用力学原理使脱位的关节面恢复正常的对合关系。此过程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的关节周围软组织相对较松弛,手法复位时所需力量可能与成人不同;对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手法复位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骨折等额外损伤。
复位成功的标志是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骨性标志复原,X线检查显示关节面正常对合。
2.手术复位:
当手法复位失败、陈旧性关节脱位(脱位时间超过3周)、合并有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复位。例如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时,多需手术切开复位,以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结构。手术复位需要在麻醉下进行,通过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暴露脱位的关节,直视下将脱位的骨端恢复到正常位置。手术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老年患者手术创伤恢复相对较慢,术后需加强护理和康复。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
复位成功后需要进行固定,以保持关节的稳定,促进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绷带、三角巾、石膏绷带等。例如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常用三角巾悬吊固定3-4周,使肩关节保持内收内旋位,限制肩关节的活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活动度较大,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对于老年患者,外固定时要考虑其皮肤情况,避免长时间固定导致压疮等并发症。
2.内固定:
如果在手术复位的同时进行了骨折等的处理,可能需要使用内固定装置,如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关节和骨折的愈合。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解剖结构来确定。对于儿童,内固定物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避免使用影响骨骼生长的内固定材料;老年患者使用内固定时要注意骨质量,对于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保证内固定的稳定性。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复位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治疗,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肩关节脱位固定后,患者可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康复训练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以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肌肉收缩练习,增加其依从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2.中期康复:
随着时间推移,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缓慢的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脱位。例如肩关节脱位固定2-3周后,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肩关节的钟摆样运动,即患者弯腰,患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度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适度;老年患者恢复较慢,要耐心指导,避免急于求成导致损伤。
3.后期康复:
后期主要进行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可通过使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肌肉力量练习,逐渐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例如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抗阻力训练。同时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梳头、上下楼梯等,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辅助工具来帮助完成这些活动,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儿童患者则要在康复训练中注重其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恢复,为其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四、药物辅助治疗
1.消肿止痛药物:
在关节脱位后,常伴有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消肿止痛的药物。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的作用,但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要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对其胃肠道和肾脏等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有其他基础疾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需咨询医生是否可以使用及如何使用。
2.促进组织修复药物:
一些促进软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的药物也可辅助使用,如骨肽等药物。骨肽可以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利于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但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的剂量等,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使用时更要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