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可怕吗
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好发于2040岁,不良生活方式和有消化系统疾病史会增加患病风险。其症状多样,包括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严重时会有全身症状,还会对肠道局部和全身造成危害。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手术治疗。日常需进行饮食、生活方式管理并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患者、孕妇)治疗和管理各有注意事项,总体而言,患者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和管理,大多能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横结肠,甚至全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大量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如克罗恩病等,其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也会有所上升。
二、症状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常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数十次;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量的黏液脓血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影响生活质量。腹痛一般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也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若患此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三、对身体的危害
1.肠道局部危害: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容易引发肠道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肠道黏膜的糜烂、溃疡还可能导致肠道出血,严重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另外,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增加了肠道癌变的风险,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全结肠受累以及反复复发的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2.全身危害:由于长期腹泻、营养吸收障碍,患者会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身体乏力、水肿等。还可能引发关节疼痛、皮肤结节红斑、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的正常功能。儿童患者长期患病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等。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度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度患者,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免疫抑制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依赖的患者,如硫唑嘌呤、巯嘌呤等。
2.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或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术、结直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等。
五、日常管理
1.饮食管理:饮食上应遵循高营养、易消化、少渣的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减少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等,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儿童患者的饮食更需精细制作,以保证营养的吸收。
2.生活方式管理: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结肠镜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溃疡性结肠炎后不仅会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在治疗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等。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和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的肠道功能较弱,饮食调整要更加谨慎,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肠道负担加重。
3.孕妇:孕妇患溃疡性结肠炎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既要控制病情,又要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孕期,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休息等。若病情严重需要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七、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且易复发的疾病,但并非不可控制。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只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注意日常生活管理,定期复查,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特殊人群,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以减少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