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疾病,涉及胃肠功能异常,流行病学上一般人群常见、女性稍多等,有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等相关,依据罗马标准诊断,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应对建议,如儿童影响生长发育需非药物干预,中老年与自身变化等有关要非药物干预等。
一、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证据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主要涉及胃肠道的运动、感觉以及内脏敏感性等功能的异常。
(一)流行病学特点
在一般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女性稍多于男性。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也有差异,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发生率相对较高。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功能性胃肠病的患病率可达10%-40%左右,且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群的患病率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例如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可能相对有所不同,但具体数据因研究不同略有差异。
(二)主要临床表现
1.腹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如进食后腹痛加重或缓解等情况不一。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隐痛,持续一段时间后缓解;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下腹部胀痛,与排便相关,排便后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腹胀:患者常自觉腹部胀满不适,可在餐前或餐后出现,严重时可能影响食欲和日常生活。比如患者会感觉腹部像有胀气一样,衣服穿着会有紧绷感等。
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有的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例如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能会有反复的恶心,偶尔出现呕吐胃内未消化的食物。
4.腹泻或便秘:可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也可表现为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比如有的患者可能是慢性腹泻,每天大便次数3-5次不等,大便不成形;而有的患者则是长期便秘,数天排便一次,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胃肠动力异常:胃肠道的蠕动、排空等动力功能发生紊乱。例如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可能存在胃排空延迟,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腹胀、早饱等症状;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能存在肠道运动异常,如结肠动力亢进可导致腹泻,结肠动力低下可导致便秘等。
2.内脏感觉过敏:胃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比如患者的胃肠道对正常的腔内压力、扩张等刺激感觉过于敏感,即使是少量的气体或食物也会让患者感觉到明显的不适,从而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3.脑-肠轴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功能失调。大脑的情绪、认知等因素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而胃肠道的感觉等信息也会传入大脑,当脑-肠轴功能异常时,这种双向调节失衡,就会导致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因为精神因素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感觉等功能。
4.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发生改变。肠道菌群在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参与食物的消化、调节免疫等。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等,进而引发功能性胃肠病。例如某些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使得一些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和功能紊乱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标准进行诊断。罗马Ⅳ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有具体的诊断要求。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要点:存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诊断标准,且经检查排除了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则需要以下要点: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存在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且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改善:与排便相关;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等,同时也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1.儿童人群: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胃肠道功能异常会影响营养的吸收。例如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导致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等。对于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应注重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的影响,因为儿童的心理状态也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功能。
2.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功能性胃肠病可能与自身的生理变化以及一些基础疾病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的功能本身会有所减退,同时中老年人群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用药等情况也较为复杂。对于中老年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治疗上同样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合理安排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中老年人群可能面临退休、家庭等多方面的变化,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而情绪问题又会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
3.女性人群:女性功能性胃肠病可能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例如在月经前期,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加重的情况。对于女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和干预外,要关注月经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月经前后要特别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胃肠道症状加重。
4.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出现功能性胃肠病时,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因为手术可能会改变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考虑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时需要综合评估手术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在治疗上要优先选择对胃肠道功能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方式为主,必要时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