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感染等因素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病因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合理用药、加强锻炼。
一、急性肠胃炎的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洁、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儿童急性肠胃炎常见的致病原。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婴幼儿群体中易引发流行,诺如病毒则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沙门菌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引起感染,在夏季高温环境下,食物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大肠埃希菌中的某些菌株可导致肠道感染,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易导致细菌侵入。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相对较少见,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有生食习惯的人群中可能发生。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大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长期酗酒者,酒精会损伤胃肠黏膜,降低胃肠的防御功能,更容易发生急性肠胃炎。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黏膜损伤,破坏胃肠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急性肠胃炎。
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类似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常见的过敏食物有海鲜、牛奶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轻度腹泻每天数次,重度腹泻可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例如,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常出现大量水样腹泻。
恶心、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尤其是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肠胃炎往往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明显,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需密切关注。例如,婴幼儿急性肠胃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肠胃炎可能与基础疾病较多有关,如同时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注意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接触过感染源等,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等。
2.体格检查:进行腹部查体,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的程度及是否有并发症。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例如,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升高。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及感染的性质。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常规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检测,以明确病因。例如,通过核酸检测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儿童患者在饮食调整时更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2.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胃肠黏膜。
止吐治疗: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补液治疗: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腹泻、呕吐严重的患者,如儿童患者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尽快进行补液治疗。
3.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若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一般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对于某些特殊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重症腹泻,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相关药物辅助治疗。
抗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诺氟沙星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的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先尝试补液等对症治疗,若病情无好转再考虑使用抗菌药物。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安全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蛋类要煮熟煮透。
注意饮食场所的卫生状况,选择正规、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用餐。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如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至少20秒。
避免交叉感染,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若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
3.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4.加强体育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发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跑步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