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怎么回事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随年龄增长、劳损等致腰椎关节退变的疾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病理有椎间盘退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临床表现有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受压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适当运动锻炼。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会逐渐出现退变,腰椎关节也不例外。一般来说,30岁以后腰椎就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退变迹象,50岁左右往往会有较为明显的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的细胞活性降低,合成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的能力下降,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椎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腰椎关节的磨损加重,从而增加患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风险。例如,建筑工人长期搬运重物,腰椎关节反复受到应力刺激,加速了关节的退变。另外,长期不良的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也会使腰椎关节受力不均衡,促进退变的发生。长时间久坐会使腰椎处于前屈位,椎间盘前部受到的压力增大,后部相对较小,久而久之会导致椎间盘退变以及椎体边缘的应力集中,引发骨质增生等退变改变。
病史因素:既往有腰椎外伤史的患者,腰椎的结构已经受到过损伤,在后续的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的增生、退变等情况,进而增加患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几率。比如曾经有过腰椎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后腰椎的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使得周围的关节、椎间盘等结构更容易发生退变。
病理改变相关内容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从年轻时的约80%下降到老年时的50%左右,含水量减少会导致髓核的弹性和抗压能力下降。纤维环会出现裂隙,甚至部分撕裂,这使得椎间盘的稳定性降低。软骨终板也会发生退变,出现微小裂隙和钙化等改变,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由于椎间盘退变、稳定性下降,椎体之间的应力平衡被打破,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骨刺”。骨质增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试图通过增生的骨质来增加椎体的接触面积,稳定脊柱。但过度的骨质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引起相应的症状。
关节突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会发生磨损,关节软骨变薄、脱落,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同时,关节囊会出现肥厚、钙化等改变,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进一步影响腰椎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方面
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可位于下腰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往往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例如,患者久坐或久站后腰痛明显,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可减轻,但如果病情严重,即使卧床也可能无法完全缓解疼痛。
活动受限:腰椎的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可能会变得困难。这是由于腰椎关节的退变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同时疼痛也会限制患者的活动。比如患者转身时会因为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而不能灵活转动身体。
神经受压表现:当增生的骨质或退变的椎间盘等结构压迫神经时,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受压症状。如果压迫坐骨神经,可能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到足部。例如,患者会感觉下肢有放电样疼痛,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即间歇性跛行等表现。
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看到腰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硬化等改变。通过X线片能初步判断腰椎退变的程度和范围,是诊断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骨质增生的程度、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以及神经受压的情况等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小的骨质增生以及较轻微的椎间盘病变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情况、脊髓和神经受压的情况等。通过MRI可以看到椎间盘的髓核信号改变、纤维环是否有撕裂以及脊髓神经周围是否有压迫等情况,是诊断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并评估神经受压情况的重要检查方法。
治疗与预防相关
非药物治疗:
康复锻炼: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例如,进行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像飞燕一样;还有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肘、双足、头部着地,将臀部抬起等锻炼方式。这些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症状,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来说,康复锻炼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腰部损伤加重。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理疗、牵引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可以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等。物理治疗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和参数。例如,牵引的重量和时间等要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避免牵引不当造成损伤。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肩平正;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尽量靠在椅背上,使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保持电脑屏幕与眼睛水平,座椅高度合适,使腰部能得到良好的支撑。
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果需要长时间弯腰工作,要定时进行休息和活动,缓解腰部的压力。例如,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5-10分钟,做一些腰部的伸展运动等。
适当运动锻炼:平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合腰部的运动锻炼,如游泳、慢跑等。游泳是一种对腰部负荷较小但又能锻炼腰部肌肉的运动方式,慢跑也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腰部损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游泳是比较推荐的运动方式,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腰部的重量,减少对腰椎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