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舟骨骨折是怎么回事
手腕舟骨位置特殊,常见病因有外伤(跌倒手掌撑地、暴力直接作用)和慢性损伤积累;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鼻咽窝压痛等体征;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石膏/支具固定和移位明显的手术治疗;康复包括早期、中期、后期康复,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不愈合风险,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手腕舟骨是腕部近排腕骨中较小的一块骨头,位于手舟状骨,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它在手腕活动中承受较大应力。它连接着手的大鱼际和小臂的桡骨等结构,在手腕的屈伸、桡尺偏等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传导应力和稳定关节的作用。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跌倒手掌撑地:这是最常见的诱因,当人体不慎跌倒时,手掌首先接触地面,身体的重力通过桡骨传递到手腕,舟骨处于桡骨与头状骨之间,容易受到剪切应力而发生骨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从高处坠落、运动时意外摔倒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手掌撑地,从而引发舟骨骨折。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跌倒风险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意外跌倒,成年人可能因工作或运动时的意外,老年人则可能因平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此类跌倒相关的舟骨骨折。
暴力直接作用:如手腕受到重物砸压等直接暴力,也可导致舟骨骨折,但相对跌倒手掌撑地的情况发生率较低。
2.慢性损伤积累:长期从事需要反复手腕屈伸、旋转等活动的职业或运动,如水手、网球运动员等,舟骨长期受到反复应力刺激,可逐渐发生骨折,这种情况多见于有长期特定职业或运动习惯的人群,由于长期的劳损,舟骨局部骨质逐渐发生退变、强度下降,最终引发骨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多表现为腕部桡侧(拇指侧)疼痛,尤其是在手腕活动时,如屈伸、旋转手腕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度骨折可能仅有轻微隐痛,而严重骨折则疼痛较为剧烈。
肿胀:受伤后腕部桡侧会逐渐出现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肿胀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损伤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引起。
活动受限:手腕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手腕屈伸、旋转等动作,这是因为骨折后手腕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疼痛和肿胀也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2.体征
鼻咽窝压痛:鼻咽窝是位于腕部桡侧的一个解剖区域,舟骨骨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这是舟骨骨折较为特异性的体征之一。医生通常会通过按压鼻咽窝来初步判断是否有舟骨骨折的可能。
腕关节畸形:严重的舟骨骨折可能会导致腕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但一般情况下,早期畸形可能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鉴别。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舟骨骨折,早期X线可能显示不清。常规的腕关节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片有时需要结合特殊体位拍摄,才能发现骨折线。例如,舟骨的轴位片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舟骨的情况。
CT检查:对于X线检查怀疑有骨折但未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舟骨的细微结构,发现X线难以察觉的骨折线,尤其是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CT的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直观地呈现舟骨骨折的部位、形态及移位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折早期,当X线和CT还未显示明显骨折线时,MRI可以通过显示骨髓水肿等情况来早期诊断舟骨骨折。MRI对于判断骨折的新鲜程度以及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也有重要价值,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MRI即可发现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五、治疗原则
1.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常采用短臂石膏或支具将手腕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时间一般为6-12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手腕的过度活动,防止骨折移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固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较快,固定时需要更加关注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和生长;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固定后需要加强营养,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
2.移位明显的骨折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内固定物(如克氏针、螺钉等)固定,以恢复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手术治疗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和康复治疗,但手术患者的康复过程需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相对复杂一些。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术后需要更加注意伤口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老年患者术后需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根据情况早期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和采取抗凝等预防措施。
六、康复预后
1.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的早期,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患者可以进行主动的手指握拳、伸展等动作,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协助进行手指的康复训练,并且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温和,逐渐增加活动量。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在骨折固定一段时间后(一般为4-6周后),可以逐渐增加手腕的活动度训练。例如,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轻度活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和剧烈活动。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手腕的功能。
后期康复:当骨折基本愈合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手腕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等。通过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使手腕的功能尽可能恢复到受伤前的水平。例如,可以进行使用握力器进行力量训练、进行平衡板训练等提高手腕协调性的训练。
2.预后情况
一般情况:舟骨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及康复情况等密切相关。如果骨折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良好的手腕功能。一般来说,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经过保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移位明显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如果康复顺利,也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但舟骨骨折存在一定的不愈合风险,尤其是腰部骨折(舟骨的血运相对较差的部位),不愈合率相对较高。如果发生骨折不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植骨手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预后相对儿童和青壮年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