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等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有消化道和全身等临床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和病因治疗,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增强体质来预防。
一、肠胃炎的定义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肠胃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则在人群聚集场所易引发暴发流行。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相关病毒,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侵袭,生活中不注意手卫生,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易感染。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例如大肠杆菌可在不洁饮食情况下进入人体肠道引发感染,一些人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等,就可能患病。沙门氏菌则常存在于被污染的禽畜肉、蛋类等食物中,进食后易导致肠胃炎。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某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食用了被寄生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可能感染,这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卫生习惯不佳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比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胃肠黏膜长期受到刺激,患肠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进食过烫的食物可能损伤食管及胃黏膜,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肠胃炎。这类药物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服用者需要特别注意胃肠道的反应,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此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过敏因素: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食用后可引起胃肠的过敏反应,出现肠胃炎症状。例如对牛奶过敏的人群,饮用牛奶后可能很快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炎表现。
三、肠胃炎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痛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肠胃炎可能腹痛相对较明显,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相对较轻。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多为稀水样便。儿童腹泻次数较多时,需特别关注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为胆汁样物质。一些儿童在肠胃炎时呕吐症状可能较为明显,需要注意补液以防止脱水。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有时发热相对较轻,细菌感染导致的肠胃炎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发热时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状况,因为他们对发热的耐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脱水症状:严重腹泻、呕吐时可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儿童脱水表现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需要及时采取补液措施来纠正脱水状况。
四、肠胃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起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等。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比如患者提及食用了不洁食物,那么感染性肠胃炎的可能性就需要重点考虑。
2.体格检查:进行腹部查体,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初步判断胃肠炎症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若有白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细菌感染;有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有出血情况;发现寄生虫卵则可明确有寄生虫感染。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的病原体培养等检查,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原体,如培养出大肠杆菌等细菌则可确诊细菌感染导致的肠胃炎。
五、肠胃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儿童在饮食调整方面需要更加精细,要保证营养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食物种类。
2.对症治疗
止泻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如果是感染性腹泻,不应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影响病原体排出。
止吐治疗: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补液治疗: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补液,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儿童补液需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补液量,以确保安全有效补液。
3.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对于一些特定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使用相关药物辅助治疗。
抗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但要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六、肠胃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处理: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例如处理生肉的刀具、案板等不要用来处理直接入口的食物。
食物烹饪: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比如肉类要煮至熟透,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饮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源,不喝生水。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饮用水的安全,可以通过煮沸等方式对水源进行处理后再饮用。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儿童需要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避免接触感染源:在肠胃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果周围有人患肠胃炎,要注意与其保持适当距离,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3.增强体质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和儿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